如同大部分人类如厕前要酝酿一番,我读书之前也是如此。尤其在大学期间,常常要看厚厚的文献和资料,我必是先泡杯英式奶茶,佐着几块巧克力曲奇。奶茶一定要放三小匙白糖,仪式般地顺时针三圈再逆时针搅动三圈。最后小呷一口才心满意足的把小匙放在一旁,翻开胶订的A4大小的文献,在脑中排列组合着26个字母。那时的读书体验是不甚愉快的,我甚至因为不想再读枯燥的文献和写长篇的论文索性放弃了硕士的申请。可怜的,明明是理学学士竟落得如此下场。但如某些球技很烂但姿势一定苛求优美的年轻人,我读书之前也一定要穷讲究一番。为了能更舒服得看书我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首先要把书籍分类,一改之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毛病,现在的我买书更为谨慎。小说一类除非是真心诚意想一读再读的经典购入硬装书以外,其余都用kindle买电子书。尤其是那些已过百年版权期限的英文经典,kindle上大多有免费的公版书。经管类的书籍其实也可以买电子版,但电子书的价格往往与纸质版相差无几,这就得深思熟虑一番再做决定。哲学论文类一定要买纸质书,看不懂的可以持续地翻看之前的篇章,精准到那一段那一句,再看看这章内容,首尾呼应也就看明白了。电子书可达不到这快狠准的效果。杂文随笔类可更要买纸质书了,看到感同身受的文字一定要用手指触碰着,一句一句地看,念进心里。再执笔在空白处写下感同身受的经历及心情。天马行空一通抒发起来,往往写得比作者的篇幅还长,感受比原作者还多了。这才心满意足地翻到下一页,继续下一个主题。人文社科类尽量买电子版,因这一类范畴太广,且写作方式及写作主题大多雷同,买了不值当,弃之又可惜,徒增以后收拾、归类的烦恼。心灵励志类,哎,朋友圈内上厕所时刷一刷也就是了。
书籍分类后,才能在当下的情境当下的心境内高效率的看书。这时候书架已是可有可无的了,因为本本了然于心。当然能有个书架在旁实在是件幸福的事情。它是对你一种无声的认同。想想每天回到家,屹立在墙边的书架上分类的已读区域和未读区域,心里竟升起一股比前人还“学富五车”的壮志豪情来,为自己已经脱盲而觉安慰。恰如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里写道:“它们(指建筑们)告诉我们某些它们试图在其居住者身上鼓励并维持的情绪。它们在机械意义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还发出一种希望我们成为特定的某种人的邀请。”于读书,书架上就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及你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它们是“真我”和“本我”的良性沟通及补充,书们与你产生了一种双重的身份认同。有时惰于念书,书架发出的邀请确实是盛情难却啊。呵呵。
最后,就是选择一个最舒适的读书角落了。书桌前椅子上看书虽能保持良好坐姿促进骨骼往对的方向生长,但正襟危坐的姿势总勾起我读书期间赶论文的那段记忆来,在书桌前看书的时间总也长不了。索性把场所移到床上。靠着厚厚的大抱枕,胸前再抱一个方形小抱枕,恭恭谨谨地读起来。却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操也掉了不少。干脆躺着读,全然不顾姿势。这样一来被母亲看到又要念叨许久:崽啊!都缩进去了,小心把眼睛看瞎了!听到这呵斥声赶忙爬起来装模作样着。所以我最喜欢安逸地窝在沙发上读书。尤其是新置办了一件高背沙发后,简直无法从它身上爬下来了。朴实简洁的外在厚厚地包裹着老实敦厚的内在,一旦坐进去被它宽厚地包裹住,内心顿时安定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闲杂书。
看书一定不是为了打发时间,纯粹为了打发时间不如去看部电影,那幸福指数绝对比为了打发时间看本书高得多。事实上,看一本书的益处并不比看一场电影多多少。随着文字构成的世界慢慢舒展开,跌宕起伏的情节及逻辑缜密的观点如醍醐灌顶,时而呵呵傻笑点头称赞,时而捶胸顿足咬紧牙关,时而放下书来长吁短叹。有时情难自已自怨自艾,有时拍案而起想找作者理论一番。看书真是一项体力活啊。所以出不出去运动还有什么关系呢,我已经消耗等同的卡路里啦,麻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