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阳光检测集中阅卷,我们被分配到了14题的任务。
题目来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是“南京新冠疫情”“未戴口罩的危害”“注射疫苗的意义”,均来自于2021年的新闻,两段出自于央视新闻。
原题是“州州和爷爷刚走到家门口,奶奶迎出来对爷爷说:“社区在安排老年人接种疫苗,可是,我刚从电视里看到,禄口机场很多工作人员都打了投苗,但还是感染了,说明疫苗接种了也没啥用啊!我们到底要不要去预约呢?”爷爷也犹豫不决了。
请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州州会怎样说服爷爷奶奶起去预约接种疫苗。(2分)
原文中的答案很清晰,只需要学生稍微转换一下情境就能轻松答题。
一种答题方式:现有疫苗仍然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能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感者的传播力,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来自于材料三第二小节最后两行);
另一种答题方式:老年人抵抗力、免疫力相对弱,要接种,降低感染风险,降低感染后重症发病的风险(更符合生活中的对话,角度也很清晰:老年人免疫力低和疫苗的作用)
但在阅卷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哭笑不得的答题行为,我们,一边看着这些答案,一边也在反思着我们语文教学究竟要教孩子什么。
举几个例子。(其实例子不能完全展现,因为他们的字迹和错别字、语句不通真的很多,此外这些例子出自于谁我也不清楚)
1.不知所云型:
爷爷奶奶我觉得需要去接种疫苗,工作人员那是因为先接触再打的,我们现在是健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打;
只要接种疫苗也以降底风一般不会感污,而且那是机场的工作人员,经靠和外地的人来自然很容易感污。(读懂我服)
2.恐吓威胁型:
爷爷奶奶还是预约接种疫苗吧,必(毕)竟生命只有一条,没了就再也没了,去接种还是比较好点的。
你们俩以后不想看见二孙子你们就别打疫苗。(爷爷奶奶听见一定瑟瑟发抖吧!)
你打了疫苗虽然也会敢(感)染,但是打了以后你也有肯(可)能不怕细菌了呀。你敢不去,我打110叫警察直接给你木仑(这个字我打不出来)毕(毙)了,看你敢不敢不去
3.利益诱惑型:
超市说要接种过疫苗后可以免费领鸡蛋(真的了解老人的心理啊!)
还有一些答案是絮絮叨叨发一通牢骚,说自己不会做的,还有写一串符咒一样的字串的,各式迷惑行为,让我们捧腹之余不禁深思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首先要学会说话,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完整顺畅地说出来;
其次要书面准确无误地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下来,不要小看错别字,太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了。
然后是表达的规范,书面、口语,语境不同,用词一定要区别。
最为关键的,是文本意识啊,答案从文本中来,而不是随口就答,脱离文本,不仅容易闹笑话,从根本上来说,就根本没有真正的语文学习思维,没有进入到真正的语文学习之中。
我想我的孩子们是不会写出这样的答案的,但是这些迷惑答题行为还是让我陷入了思考,归根到底,学习需要细节,学习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