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第五篇:在青少儿语言艺术事业中,让“激励”成为成长的光
当我在青少儿语言艺术行业的行政岗位上,读到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第五篇“激励”时,以往对“激励=发奖金、评先进”的刻板认知被彻底打破。行政工作要对接活动部、市场运营、考级部等多团队,而“激励”恰恰是串联起所有环节的“纽带”——它不是简单的物质回馈,而是让团队成员从“完成工作”到“热爱工作”的催化剂,更是让我们能更好地用语言艺术陪伴孩子成长的核心力量。
一、激励,是让团队看见“工作背后的孩子”
陈春花教授在书中写道:“激励的本质,是让个体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与组织目标的关联,进而产生内在动力。”年初的点子创新大会,针对第十一届花样少年语言艺术全国总展演的场内的舞美结构,场外活动环节的设计,衍生品的推新我们集思广益,就是为了让选手,家长,教培老师有更好的体验,给到大家更好的服务,在最终比赛现场我们的很多新的创意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认可。这件事让我明白,在青少儿语言艺术领域做激励,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谈利益”,而是“谈孩子”。当团队成员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在塑造孩子的成长,这种“被需要、有价值”的感受,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激发内在动力。
二、激励,要给不同的人“不同的糖”
“有效的激励必须因人而异,找到能触动个体需求的‘关键点’”,书中的这句话,在行政协调考级部门工作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每个部门都有两类员工:一类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渴望学习成长;另一类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更在意经验被认可。管理者做激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凑活”,而要像了解孩子的性格差异一样,读懂团队成员的需求。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给老员工“认可的尊重”,才能让每个人都在岗位上找到归属感,进而把这份归属感转化为服务孩子、服务家长的热情。
三、激励,要为“用心的过程”鼓掌
在青少儿语言艺术事业中,“结果”很重要——展演要顺利、考级要规范,但陈春花教授强调的“激励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中的努力与突破”。
之前我们考核市场运营团队,只看“展演报名人数”“家长投诉率”这些结果指标,导致有员工为了冲报名量,在机构咨询时过度承诺“孩子一定能获奖”,反而引发后续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不能无底线的去承诺客户的无理要求。只要员工在过程中付出了额外努力,即使报名人数没达标,也能在月度例会上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青少儿语言教育这个特殊领域,“过程中的用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体验和家长的信任。关注过程的激励,能引导团队跳出“唯结果论”的误区,真正回归“以孩子为中心”的初心,用更真诚、更细致的服务,守护每一个孩子的语言艺术梦想。
读完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第五篇,我对“激励”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管理者手中的“工具”,而是照亮团队成长、守护孩子梦想的“光”。未来,我会继续带着书中的智慧,在行政岗位上为各个部门做好服务,让团队的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被珍视,让我们的青少儿语言艺术事业,因为这份“激励”而更有力量、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