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的东西都挣不到钱,那么坚持下来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对我的文字最新最直接的评价,不是因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判断,而是因为文字在网络社会中被阅读而产生的实际价值判断。
写了几年,挺认真的,但确实没挣到钱,没有用文字给自己带来一个饭碗。无论如何,这对于五十一岁的我来说,都是一件很让人惭愧的事情。
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新疆阿勒泰那个写散文的独一无二的女作家李娟,严格说,应该是女孩子李娟,虽然她今年也已经四十二岁了。想起她,是因为她太真实,太纯粹,太简单。
她和母亲生活在阿勒泰,随着牧人转场,靠着打零工,开小店,奔奔波波的维持生活,就是在那样的生活中,她用笔学习记录生活,然后那些带着阿勒泰泥土味的文字陆陆续续发表成书,最终拿到鲁迅文学奖散文奖项,成就了中国散文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最深刻的,不是她的荣耀,还是她的生活。成名后她说她的高兴在于她的文字终于可以一字换来一块钱了,真的可以靠文字吃饭了。然后,然后,拿着钱,在阿勒泰她们落脚的乡,买了一落平房,带着个大院子,给母亲开了个小卖店,很满足很满足。然后,然后,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她,有相亲的来相她,还很嫌弃的看不上她,嫌她土。
那一刻我才相信,她写的文字,从头至尾都是不存在目的性的,就是为了像相机一样把那些泥土中的生活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乐趣和伴随。也可以说,在她的生活里,文字成了她自身的一部分,是和土地,空气,呼吸,吃饭,睡觉,一样的存在。
如果她的文字没有被发现,没有被认可呢?我想,这个李娟是照样生活的,她并不会消失,只不过她的快乐和满足没有这么快实现而已。虽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她的这种快乐和满足,是如此微不足道,如此难以想象。
本质上,我和李娟是毫无可比性的,只不过说起她,是想要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意义和生活价值。
人怎样都可以生存,区别只在于富裕和贫穷,满足和艰辛。对于生活来说,这种区别确确实实用金钱物质来衡量最为直接,可如果是一个人的情感呢?
我不知道李娟在没有达到一个字一块钱的时候,她写这些文字是什么样的状态,但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平静,恬淡,质朴和温暖,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浮躁,矫揉,装饰,以及欲望。我知道,在她那里,文字成了贫瘠生活的营养和补充,让她的情感和现实在文字中达到了一种平衡。
越无目的越不期待,文字也就越能回归本真,成为支撑内心的巨大力量,而这种力量,足可以抵御尘世的艰难。
所以因为李娟不能不再次惭愧,因为这也是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在我心里达到的状态,可实际上,总感觉有一些东西在阻止,这些东西就是生活中回避不过去的现实。
是自我重要,还是责任重要?
是精神重要,还是生活重要?
是坚持重要,还是现实重要?
是追求内心的宁静重要,还是追逐物质的满足重要?
这也许就是我和李娟最大的不同,李娟再开放,她也仍然把自己当做阿勒泰旷野上随处可见的一朵野花,而我再纠结,也无法让自己回归成李娟那样的初始,以最平常的心态在自己的文字里喜悦。
没办法,也许除了李娟之外,我们都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这是很难有办法的事,李娟沉浸在生活的最深层最初层,所以我们都认为她超越了生活,而我们投入不了生活的全部,却总想从生活中突围,却越挣扎越狼狈不堪,无法从容。
说不上这一篇到底想表达什么,就是因为文字而想起了李娟而已。
所以,我不是李娟,我们都不是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