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遇到过的一家三口(或一家几口)中,爸爸肯主动教育孩子的很少,肯和孩子面对面聊天的更少,肯和孩子一起玩的少之又少,肯放下家长架子,真心实意的陪孩子的,简直就是爸爸中的濒危物种。
说起爸爸,一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感觉到怕,因为在很多家庭里,爸爸主要负责“唱白脸”,批评、打骂等等费力不讨好的粗活累活都交给爸爸,妈妈负责“唱红脸”,主要负责唠叨和日常督促,毕竟很多人都感觉,碎碎念这种事还是应该交给女人来做,那个成语叫做苦口婆心,可不是苦口汉子心。
这样一来,家庭教育的角色就确定了,一场家教大戏开始拉开帷幕,一边是妈妈慢工出细活的太极式渗透,一边是爸爸快刀斩乱麻式的暴力矫正,娃娃们自然而然的感觉到了爸爸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一旦爸爸生气了,就要挨揍,不知道有多少的孩子在预谋这坏事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都是“我要是这么干了我爸会不会揍我”,父亲的威慑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
但是爸爸真的应该是这个样子么?每次孩子做错了事情回家,一推开门看到的爸爸都是怒气满面杀气腾腾的,这时候的爸爸和关公之间,只差一把青龙偃月刀。当父亲和恐惧之间绑定了之后,这个威严形象也就难以摆脱了,这样虽然塑造起了做爸爸的威严,但是却损失掉了父爱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这些都为安徒生后来的写作之路打好了基础。
虽然这是一个烂大街的段子,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含义,在小安徒生孤独的时候,他的爸爸主动地去当做孩子的玩伴,并且用一己之力尽可能的弥补孩子所缺失的部分,对于安徒生来说,父亲既是爸爸,也是老师,还是朋友,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陪伴才让安徒生的内心没有因为同龄人的疏远而崩溃,如果这个父亲没有这么做的话,安徒生可能就不是童话作家,而是恐怖小说作家了。
三、
爸爸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拘泥于自己父亲的身份,在孩子面前总是要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但是这样却完全丧失掉了作为一个家长应该有的亲和力。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顺利与否,就在于爸爸妈妈能放下多少家长的架子,一旦你真的把自己不当做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陪伴在他身边的一个朋友,有很多心里话,他也就肯说给你们听了。
爸爸就应该是严厉的,其实这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养成的惯性思维,
在我高二那年,学校举行过成人典礼,要求所有学生的家长都尽量到场,那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在这些家庭里,妈妈的角色大同小异,爸爸的差距却是一天一地,那些很幽默、很爱开玩笑的爸爸的孩子,也会相对的很开朗,而那些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爸爸的孩子,也大多正经又严谨。由此可见,父亲才是家庭中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因素啊。
母亲是用来挣脱的,父亲是用来超越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都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两条必经之路,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的任务是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而父亲的任务则是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广阔,爸爸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第一个梦中情人,但是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见识的慢慢广阔,爸爸的形象也从神一般的存在,渐渐地变成很厉害的人,又慢慢变成一般人,孩子眼里对父亲形象的转变其实也就是他正在成长的过程。
四、
汪曾祺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从中节选了一些片段,来看看这位作家的父亲是怎么陪伴孩子的: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样的父亲,着实让人羡慕,这个爸爸已经达到了“亦父亦友”的境界,完全的放下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架子,在成年之后还留有有童心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和孩子达到了“兄弟”的关系,估计代沟什么的,这对父子压根就没感受过,或许这才是真正能感受到快乐的家庭教育。
五、
就像汪曾祺的父亲一样,这种父爱叫做“我不是你爸爸”,对于他来说,父亲是像兄弟一样,能够作为心灵的陪伴,倾诉的对象,玩耍的朋友,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孩子会在父亲的引导中增强对世界的体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所以说,爸爸这个角色不应该是出现问题时才气势汹汹的出现的“矫正者”,而是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朋友,换句话来说,你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以后还怎么希望孩子来陪你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羁绊,也是需要巩固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整天奋斗,结果却疏忽了对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保护,这样并不是真正的为孩子着想啊,要知道钱可以让他自己赚,但是在他心里应该由父母所占有的那部分一旦空缺了,以后再想怎么弥补都无济于事了,它在孩子的心中就永远都只是一个空洞。
所以啊,爸爸妈妈们,那些所谓的家长架子都是虚的,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要再绷着了,去做他的伙伴才是沟通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