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来说,过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不过呢,我们也会觉得,和小时候比,这个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小的时候那真是盼着过年,一到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收红包,放鞭炮。长大了以后呢,过年似乎和其他的假日,就没有那么大的分别了。
那么,我们过年到底在过什么呢?我们所说的“年味”又是指什么呢?
在我看来,年味的本质我们是对于仪式感、规则感、富足感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一、对于仪式感的追求,过年就是一连串仪式的大合集。
节前家家户户打扫房屋,置办年货,贴春联,挂年画等。除夕夜,吃年夜饭、守岁。
节日期间,人们穿新衣,外出拜年。此外,还开展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活动。
这里的“贴春联”是一种仪式、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一种仪式,“春节拜年”也是一种仪式...
二、对于规则感的追求,则存在于过年期间的一系列传统习俗中。
中国人尚“礼”,这些“礼”在春节期间得到了集中体现,存在于各种习俗之中。以下以大年初一至初六的习俗举例。
大年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三:贴赤口
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所以这一天可以不用早起,在家睡大觉。
大年初四:迎灶神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送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三、过年对于“富足感”的追求,体现在人们对于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足的追求上。
对物质富足的追求,体现在“穿”,就是过年时大家通常会添置一套新的衣服,意味着新年新气象。
体现在“吃”,则是吃年夜饭,总是要做那么一大桌丰盛且吃不完的饭菜,意味着年年有余。
体现在“用”,过年时家家户户通常会添置一堆的年货。
而对于精神富足的追求,也是形式多样。
比如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算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因为春联上的内容是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寄托。
过年里的张灯结彩,人们对于气球、灯笼、彩灯等物品的使用,除了起到修饰环境的作用发挥其功能价值以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放烟火也有这样的功能。
因为这些物品可以营造出的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人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容易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当然,精神层面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过年里亲友的团聚、外出的旅行、开展祭祀活动等等。
四、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能听到有人感慨说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在字典上查看春节的定义,会发现它就是一个农耕社会的节日,所有的项目都围绕着土地和收成来展开,而核心的内容就是团聚、祭祀和宴饮,更适合以村落或者家族形式组织起来的人们。
所以,人们总喜欢说“年味淡了”,而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住进了楼房的人们当然会感觉年味淡了啊。
也正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凝聚了仪式感、规则感、富足感的一系列传统活动的参与越来越少了啊,替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带来的“新活动”,年味自然就少些了啊。
确实,充满“仪式感”的场景,如果不去主动塑造,就不会有所体会;饱含“规则感”的习俗,如果不主动去参与,也当然不会感受得到。
而对物质和精神“富足感”的追求,在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的丰富,随着交通、科技、互联网的逐渐发达,我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够满足吃、穿、用的基本物质需求,平常也能够参与到各种精神、文化、娱乐的活动,从而满足精神的需求。那么,我们对于过年的这种“富足感”体验也就不高了啊。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虎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