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工作就分到教小b这个班。当年刚毕业“稚气未脱”,天生又是一张肉嘟嘟的脸,还总觉得自己是一位学生,当别人叫我一声“老师”,我也是有点不自在。学生也不太“怕”我,和他们相处有时候更像是朋友。
当时,办公室年纪较长的老师们会好心提点我们新老师几句,不能和学生走那么近,要懂得树立威严。为了树立我也是个“成熟的老大人”这个人设,我还“骗”学生,说我自己已经结婚了,孩子就和他们年龄相仿。可爱的孩子们,对此竟深信不疑,我也没有过多解释。
不过事与愿违,“威严”树立失败。后来,这群孩子升上了六年级,我继续教五年级。这群孩子有了对比,和我“抱怨”起现在的新语文老师可严格了。(不是新老师严格,是我以前太松了。)班级也不知道哪个小女生带的头,引起了一群小女生的跟风,在学校一遇到我,就要来个“360度环绕”大拥抱,抱着我不撒手,让我全身心感受来自孩子的“热情”。那一刻,我总感觉我就像个游乐园里的玩偶。
时光荏苒,转眼这群孩子都上初中了。当初小b因为在这里积分不够,无奈只能回老家读。在老家也是读当地最好的初中。这几天小b同学突然加了我的微信,竟和我谈起了初中的生活——吸烟、翻墙、停宿、退学、转学等等。
我有些吃惊。
那时候的小b为人情商高,说话有分寸,人缘好,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玩。最让我记得的是他说过自己的游戏英雄妲己玩得排名很靠前,还做过游戏主播,但是后来在父母的监管下“收山”,学习成绩也不差,三科平均能有90以上,但为何上了初中心性发生如此大的改变?
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虽是是老家,但是却在这里长大)
父母不在身边陪伴?
身边的小伙伴?
内心压抑的束缚释放?等等的原因,每一条都值得深究。让我既惊讶又担心。
但我也十分惊喜,小b毕业后还会想起我这位老师,可以将我当成朋友安心地诉说不光彩的事情。
促膝长谈后,发现小b其实还是当年那个活泼开朗的小b,他和我一一说起初中生活的事情。从原来的学校退学后,转入另一间学校,由于之前的名声不好,他的早早被新学校盯住了,所以新老师对他印象也不太好。我说这人之常情,希望他能低调做人,见贤思齐,好好读书,不要再让父母担心。他的父母二人为了生计在这里打工多年,为了儿子小b的事情,时常奔波两个省份处理。小b也诚恳地答应我,好好读书。他开玩笑说再不认真读书只能“广东流水线”了。我笑着回复说对的。
我愿意相信,他还是有向上的内心。按现在人们的想法,小b这一切的行为被认为是个“坏学生”是毫无疑问的。 不知为何,我却毫无这样的想法,就当我是个愚蠢的理想主义者吧。
我问小b为何上了初中变化那么大,他有点无奈的回复道可能是小学压抑太久了。看到这里,我沉思了一会。
学校为了安全起见,同学们下课不许在走廊追逐,统考的年级和毕业班从一开学就是“备战”状态,尤其是期末复习那会可以发现学生都在教室“闭关”,放学有做不完的任务,语数英老师轮着讲课,周而复始。
这一班学生当初觉得新老师严厉,我过于宽松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越到期末我的作业是最少的。周末,手机肯定是被管控得死死的,只能继续看书。身边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心底都为这些孩子的压力感到同情,但是为了教学质量不得不训练学生做更多的卷子。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小b说的压抑太久。
回想身边接触的某些00后的孩子,部分不爱学习,成绩总不是太好,但在接触中你却会发现他很有礼貌,很孝顺父母。有一些,一放假就和朋友晚上骑电动车周围耍,玩游戏……但在认识中,却发现他非常活泼有趣的一面,对一些事情很有自己的见解。
大人眼中的好学生似乎定义为——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但我们是否对孩子的认识能多些方式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对所有没有深入了解的孩子贴上自己认为的标签呢?是因为自己大人的身份吗?最近广东湛江14岁的全红婵勇夺东京奥运会跳水冠军,在看她的采访发现,她说自己学习不好,就跳水还行。如果,我们仅以考试成绩论一个人,国家会不会失去很多“冠军”。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西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让孩子们以健全和优质的人格赢得未来。但作为一个老师的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我想,需要自身点滴的改变做起。乱七八糟想了一堆,内心还是担心起了小b同学,希望他在新学校不再“放飞自我”,任性而为,希望他能健康快乐,过个有意义的学生生活。希望我也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减少学生的压抑之感,尽量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