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手机响了,我拿起来一看,是小胡打来的视频电话,我想了想,切换成了语音。
我原来和她视频过,但她每次都不知道把镜头对准了哪里,晃来晃去地让人头晕,不好好地看对方或让对方看,开视频做甚呢?
这就是胡氏风格,哈哈!
言归正传。小胡是我原来的同事,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子,相貌平平,文凭普通、能力一般。好在品性还不错,老实本分,工作认真,就是为人行事有些奇怪,不怎么招同事待见。
我觉得她一个女孩子,孤身一人在外打拼,着实不易,勇气也可嘉,跟我还算半个老乡,就在各方面都罩着她,她跟我也格外亲近。
几年前,快三十的她,突然提出辞职,要回农村老家。当时我真为她捏把汗,怕她回去后不适应,反悔后再想回来,就不易了。
之后,我们断断续续地有着联系,中途还见过两次面。她回老家后,很快就结了婚,后来又自己办幼儿培训班,听说生意还不错,还买了房子,很是为她高兴。
“林姐,等我发达了,我一定要好好感谢你!”
每次见面她都这么说。
感谢倒不需要,我也没有帮到她太多,但我真心希望她好。
02“林姐,你还好吗?” 电话那头传来小胡热情、关切的声音。
“小胡,我还好,你呢?你的培训班,现在还不错吧?”
Yi情期间,培训班受了不小的影响,现在Yi情基本结束,各行各业都在复苏。
“好是好一点,”一提到培训班,小胡的语气有点吞吞吐吐,音调明显低了几度,“但是,现在国家开始严管幼儿培训这一块了,说价格太高了……”
这个情况我也有所耳闻,不等我接茬,小胡又接着说:
“林姐,你说,培训价格哪里高了啊?房价那才叫高啊!政府应该去管房价才对!你说是不是,林姐?”说着说着,小胡又开始激动起来,调门也越来越高。
这哪儿跟哪儿?她的思维就是有些奇怪,咋一听有理,细想又很无厘头。
“房价政府是在管呀,好多地方都限价了。幼儿培训这一块,据我所知,是蛮贵的,我对门的邻居小朋友,光上幼儿园和各种培训班,每月得一万多,一般普通的家庭,哪个花得起啊?” 我耐心地说。
想起刚刚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讲的就是这个社会现象,之所以热播,就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呗。
小胡不以为然。我了解她的性格,没有就这个问题再争论下去。而且,她现在做这一行,当然希望收费越高越好——利润更高嘛。
“国家现在管严了,对你影响大不大?是不是没有执照,就不能开班了?”我主动换了个话题。
“执照现在倒还不是大问题,我们小县城还没有管的这么细。我现在到**市来了,想在这里试试,还是大地方有发展前途。”
之前听她说过,谁谁跟她起步时间差不多,后来在**市做得很大了;再后来,她说自己在县城的生源也多了起来,开了好几个班,她以后也要把培训班开到**市去。
“赚一百万好像也不是很难,林姐。”当时,她信心满满。
现在,她终于行动了,说明她干得不错啊!“那好啊,你一直就想到大地方发展的,真的要做大了。”在同事们的印象里: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固执偏狭,永远的空想家和未成年少女的感觉。
所以她辞职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她的未来。
原来大家都看走眼了。我正得意地想着,只听小胡说:
“哎呀,林姐,你不知道,还是来晚了。现在政府一严管,家长都犹豫了,我房子都租下来了,生源很难找啊……我自己在校门口一个个堵,也没有发展几个,还要进设备。我现在还想找你帮忙呢。”
“哦……我能帮你什么忙?”我疑惑地问。
“我想……想找你借2万块钱。”
一听借2万块钱,我心一沉,神经也一下子紧绷了起来。好家伙,今天来电话是要借钱的,事业起步的时候没借,买房子没借,现在以为她要发达了,倒又开口借钱了?!
我心里盘算着,借还是不借?以前做同事时,她也找我借过钱,不过几百几百的,最后都还了,现在可是2万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呀,而且我对她的现状,还不够了解。
“为什么要借钱呢,你干了这几年,不是赚了钱嘛?”我问。
“赚是赚了点,开支大啊,林姐。”
接着,她说起她的各种开支。
买了房子,养了女儿(领养),女儿奶粉一罐四百多,女儿的早教班,每周一次到省城上,一年四万。自己还要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进修班的学习……
听着她讲的这些开销,我不由想起以前她在公司的一些做派。这些年过去了,她真是一点都没有变。
那时,大家都带饭到公司,中午微波炉热热。她的饭盒是特百惠的,78元一个,大家条件都比她好,用的也就是十几块钱一个的普通饭盒。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她的理念是,东西还是要用好的,这也没错,问题是,你得量力而行。
每个月几千块的薪水,交了房租,除去日常开销,所剩无几,就这样,还要时不时去看200元一张票的展览,记得有一次大家群情激愤、忍无可忍,把她狠批了一顿。都是为她好,为她着急。
她貌似看了一些书,其实都是蜻蜓点水;貌似爱思考,其实很容易钻牛角尖;出租屋住成了狗窝,都不敢让同事进去,时间都花在做白日梦上了。大家有意想关心她的个人问题,又怕误人子弟……
想到这儿,我心里有了决定。03“那女儿现在谁管呢?”我问小胡,先避开借不借钱的话题。
“老公管。”
“老公不是还要管县城的几个班吗?你自己跑出来了,培训班都推给他一个人,还要管女儿,他顶得住吗?”
她没吭声。
“你婆婆不管你女儿吗?”
“我们现在不住在一起了,新房子还没有交。我们住在他家另一处旧房子里,一楼是他叔叔的,但他叔叔不住,我们住二楼。”
婚后他们和公婆住在一起,现在分开了,也不管她的女儿了。
我隐隐觉得,她和公公婆婆关系肯定不好。就小胡这样好吃懒做、不擅家务的家伙,新婚伊始,人家见你读过大学,又在大城市混过,对你有所包容,但总不能长久。现在领养了女儿回来,自己不管,又扔给他们,毕竟他们只是没有血缘的爷爷奶奶。你忙你不管事,赚了钱还好说,要是亏钱了,人家还不都怪你瞎折腾,还连累了大家。现在她老公担子这么重,我担心再这样下去,她跟她老公的关系也够呛。
我越想越觉得她的状况堪忧。
“小胡,你听我跟你分析分析,现在既然国家开始严管了,你就不应该急于扩张,再说,你的资金、你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问题。我建议你把家里的几个班办好就行了,先求稳,扩张不成,弄不好还后院起火,前功尽弃。”
我苦口婆心地说,并且自觉很有说服力。
“过几个月就好了,林姐,几个月这钱就可以还。” 可惜,我的意见她一点都听不进去,一根筋。
我心里长叹一声,狠了狠心,说:“小胡,这个钱,我不能借给你。首先,我不赞成你的消费观,你做事情总是不量力而行。在上海时,你就有这个问题,我们都说过你。其次,现在不是你扩张的时候,国家严管,你资金又匮乏,家里都甩给你老公,他也难以长久支撑。就只说你的消费观这一项,如果你的消费观不改,你会永远缺钱,你永远是花的比赚的多。你如此大手大脚,我借2万给你,能解决你多大的问题?还不够你女儿一年的培训费。”
“上这个班,我也是想学学别人是怎么搞的……”小胡嗫嚅道。
“那4百一罐的奶粉,还有那么多的进修课,都有必要吗,你想过没有?”
她默然。
我已经说不借钱给她,估计其它话她也听不进去了,但我话说开了,就想说个痛快。
“实在非要借钱,你也该首先找自己的家人借,我记得你老公是独子,你们真有困难,公公婆婆不会袖手旁观吧?我也记得你父母是开小卖部的,你妈妈我见过,是个很开明的人,你开口,他们不会不管吧?朋友之间,扯上钱,往往朋友都没得做了。”
一听这话,小胡开始向我吐起“苦水”来。她滔滔不绝地说,婆婆怎么不好,把钱看得比命还重,根本一毛不拔。自己父母的钱都支持弟弟了,弟弟买了好几套房子。
“那你可以找弟弟借啊?”我说。
她说,弟弟没有钱,钱都在房子里了。他们现在开了个中介公司,也不怎么赚钱。
“唉,我老公说,他再也不会开口跟别人借钱了!”
我明白了,他们应该已经跟家人借过钱。借到后来,家人都不再愿意借了,就她这样的消费观,谁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给她去大手大脚地消费?她要是盲目扩张,借出去的钱,更可能要打水漂。
我正胡思乱想,小胡又说:“哎呀,林姐,我还借了2万给我的同学,我是不好意思找她要。”
“啊?”我很是兴奋,终于有台阶下了。
“你现在缺钱,当然应该找她要啊!你借给同学2万,我再借给你2万,这不成了三角债了吗?”
我心想,我还是这三角债的顶端,她们一个赚,一个平,我成了冤大头,还好我没有发慈悲。
“她也是东拼西凑买的房子。”小胡喃喃地说。
“她能买那么大的房子,不会没有钱还你这2万吧?”
她有2万在同学手里,我没理由再为不借钱给她而犹豫而自责了。
最后,我又啰嗦了一遍:什么消费观呀,做事要量力而行呀,不能盲目扩张呀……
她没有借到钱,还听了我一通大道理,不知她感受如何?反正,我是为她好,当然,也是为我自己好。
把钱借给她这么不靠谱的人,我难受;不借给她,她难受。
我还是选择不让自己难受吧。
估计她以后不会再联系我了,朋友是没得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