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故事: 在重庆市的中山古镇四合村的老街十六号,有一家卖大小秤的老店。
在门楣上有一副奇怪的“对联”,上联是“老秤一斤十六两”,横批是“天下太平”。但是,没有下联。
很多人都想尝试着给出一副下联,但是,百年来,没有找到最合适的那七个字。
你别小看了这简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生活哲理呢!
“天下太平”,四个字加起来十六画,正好对应上联里的“十六两”。
而十六两,是古代计量一斤重物的分法。
这里,先普及一个小知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由于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所以要制定全国通用的计量单位,开始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二十四铢为一两:有些物品很珍贵,比如药材,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为了方便使用,所以为24,可称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六分之一两等等
十六两为一斤:天平可以将东西分割两份,那时生产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简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为2的三次方。
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士兵一周的口粮,为了方便计算及运输定为30。
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也是如此,即为一个月口粮。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多么智慧,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加入了文化和伦理元素,约束或警醒平民或店家,心中都有一份自我的良知在!
同时,“天下太平”讲的事儿又是何等的辽阔和高远?和一个小小的店铺有什么关系?
可见当时写这副对联的主人,是何等的胸怀!
现实生活中,那个故去的老人叫廖明德,是四合村唯一的秤匠。他性格耿直,一生手工做秤,从来都信奉“诚信”二字!他的秤做工优良,刻度精准,方圆百里,都以他的秤做标准。他痛恨商家做缺金少两的事儿。更不允许别人用动过手脚的秤。
一次,有个卖鱼的邻居,拿过来一个秤让他修,他打定盘星一看,是个八两秤,当时大怒,把那人的秤砸个稀巴烂。还骂他是个短命鬼。
聊明德说过:小小的一杆秤,这头儿是货物,那头儿是良心。
确切的说,仅使是卖秤的,他也是一个商家,可是他能够那么自律和自觉的坚守自己的信条,难能可贵!
一个小秤杆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良善,也衡量着这个世界的公平和正义,关乎着“天下太平”。
再说一句题外话,在古代,商家在使用秤卖货的时候,为了博取买家的好感和自己的信誉,每每是多给一些的,所以秤杆是上翘的,秤盘里的货物也是冒尖的,最开始说“无尖不商”,就是对商家的褒奖。可是后来,由于无良商家的增多,人们把“尖”换成了“奸”。一字之差,也改变了词性。哎!真是一种悲哀!
读到这儿,你就明白我题目里说的“半斤八两”是什么意思了吧?
在古代,半斤正好是八两,而不是我们现在用的五两。其实呢,在一个统一和公平使用的大环境里,八两和五两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谁吃亏和占便宜。
再讲一个四合村的故事: 有个街边儿卖石板糍粑的老阿姨叫“冯三姐”。她的糍粑因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口感好,用料足,在老街独树一帜,有人想花一百万来收购她的品牌。可是她看中的是自己多年积淀下来的名誉和口碑,断然拒绝要把“冯三姐”做成工厂化生产,而坚持要自己亲手去做。
虽然原料上涨,成本增加,可是,十几年来,她的糍粑两元一个,从没涨价。他门口的对联是“热心乐做热心事,烫手货不收烫手钱”。
用她自己的话说:糍粑烤出来烫手,可是只有两元钱,才不烫手,百姓都消费得起。
这么朴素的道理,就是一个好品牌的基石啊!
当然,在这座千年古镇上,诚信为本,坚持承诺的商家还有很多,他们不卖水米,不售假药,彼此督促做踏实守信的商家。百年来,出来很多巨富和望族。
他们把不卖假,不欺客的作风刻上碑文,代代相传……
所以,在一家老中药馆的赠匾上,别人送给他们一个“人”字的上面,故意多加了“三个点”。那是一个“心”的意思。就是赞美他们做人,离本心最近!
这是何等崇高的礼赞啊!
小故事,大道理。
我聪明的读者,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该明白我的用意了。
我们每一个做生意的人,是不是该得到一些启示呢?如果我们做不到如何如何伟大,至少要问心无愧吧?
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你做不到君子坦荡荡,但一定不要小人长戚戚吧!
回看近日的新闻,在特殊时期,有人掏钱买口罩捐出去;有人却在网上兜售假口罩,甚至还有空手套白狼的!想想吧?在你的“人”字那一笔划上,该加点儿什么呢?
最后说一句:我半斤,就做半斤人能做的事儿,我八两,也绝不小看了谁的半斤。
让我们在各自的位置,掂量好自己的斤量,给这个社会,以我们真诚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