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四年(前656年)春,“诸侯盟主”齐桓公以蔡国与不向周天子纳贡的楚国结盟为由,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对蔡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
另外一个不便明讲的原因,丘明先生也有记录:在与齐桓公戏水时猛烈晃船而被桓公退回的蔡姬,又被蔡缪侯嫁给了别人。
小小的蔡国一触即溃,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又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传说中蔡姬再嫁的对象是楚成王)。
两者相持不下,能言善辩的楚国大夫屈完登场,以柔克刚应对管仲,细说“风马牛不相及”与“德绥诸侯”,终于在当年夏天,各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
“召陵之盟”后,八国联军准备撤退回国。齐军常规的归程路线,需经过陈、郑两国。陈国大夫辕涛涂找到郑国大夫申侯(《左传》言为申氏所生,其出身无史料可考)私下商量,认为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行军,犹如蝗虫二次过境,两国仅粮草供给就负担很重。建议齐桓公从东线绕道,沿着海道回国,还可以同时向东夷炫耀一下武力,也大大造福于陈、郑两国的百姓。
申侯曰“善”,但当辕涛涂的建议被齐桓公采纳后,却又私下去找桓公:
“请盟主收回成命!齐军已经在外滞留时间这么久,如果往东遇到东夷阻击,疲惫之师恐怕很难再打硬仗。还是直接取道陈国和郑国比较可靠,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等物资,后勤有保障,也有利于齐军的安全。”
相较之下,齐桓公立刻明白了辕涛涂的私心,下令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然后为赏申侯之忠,强令郑文公将虎牢之地赐予申侯作为封邑。
申侯得意归国,辕涛涂却被拘禁齐国,在押期间桓公还因其不臣服齐盟两次伐陈,到陈宣公向齐求和辕涛涂被放回时,时间已是冬天。
第二年,周王室发生欲更立太子之事,齐桓公约集鲁、宋、郑、卫、许、曹、陈等国以“谋宁周”在首止相会,辕涛涂再次见到了申侯。他心中怨恨申侯在召陵对他的出卖,却不露声色,故意劝申侯在所赐的虎牢筑城:
“修筑封邑坚固城池,才能不负盟主所赐,才能扬名诸侯,才能让子子孙孙铭记恩泽。至于花费、人力,作为朋友,由我出面向诸侯们请求吧。”
辕涛涂一番话颇中好大喜功的申侯下怀,他开始积极为申侯到诸侯间奔走求助。等到把虎牢城墙修筑得足够高大壮观,他才跑到郑文公面前,进言说申侯大兴土木把封邑的城池筑得那么牢固,说不定是为将来反叛准备。
虎牢是连系郑国南北的要冲,地势十分险要,当年武姜替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讨要封地,曾遭到庄公的断然拒绝。郑文公迫于盟主的压力给了申侯,本来就一百个不情愿,辕涛涂的话正中郑文公痛处,更加重了其对申侯的猜忌。
而在首止之会期间,面对强齐有心无力的周惠王欲挑拨郑国和齐国关系,派大臣宰孔劝郑文公离开首止,背离齐桓公与楚国结盟,并许诺事成之后,加封郑文公为王室卿士。
申侯这一次没有站在盟主齐桓公一边,他以自己擅长的察言观色,洞悉郑文公认为从齐不如从周王、又急于得到王室卿士爵位,便进一步撺掇文公:
“天子所命,谁敢违之?若从齐盟,是弃王命也。”
郑文公于是不听孔叔“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的劝告,托言国内有大事私自返回郑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遣使与申侯暗中联系,申侯会意,怂恿郑文公“非楚不能敌齐,况王命乎”,领得郑文公之命出使楚国,密谋背齐事楚事宜。
齐桓公对郑文公私自逃盟很不满意,又闻报郑文公派人私通楚国,于第二年(前654年)夏天,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兵马讨伐郑国,围攻新密。
楚成王依令尹子文“围许救郑”之计,亲率兵马包围许国,令齐桓公转移伐郑的兵马去救许,郑城得救。
申侯从楚国归郑后,自以为有全郑之功,扬扬得意,满望加封。但没有等到意料中郑文公的爵赏,口中不免有怨望之言。
但等待他的还不止这些。又过了半年郑文公得到消息,齐桓公又要率师伐郑。不待齐桓公动身,郑文公急忙杀死申侯,派孔叔去齐国讲和,避免了一场劫难。
据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所言,辕涛涂——那位衔恨召陵的陈国大夫——也是申侯丧命的幕后推手之一。
辕涛涂得知齐桓公欲伐郑,连忙写信致郑国大夫孔叔:
“申侯此前以国媚齐,独擅虎牢之赏。今又以国媚楚,使郑文公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社稷百姓。只有除掉申侯,齐兵才可不战而罢。”
孔叔把书信呈交郑文公。郑文公正为此前不听孔叔之言而逃归不盟,以致遭齐兵两次伐郑而后悔,再加上对于申侯虎牢筑城带给他的猜忌,新帐旧帐一起算,不由申侯分辨,斩其首以谢罪齐桓公,顺便将背齐事楚的罪责全部推到申侯身上。
申侯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也随之谢幕。
作为注脚,丘明先生还记载了一件事。
申侯当初居于楚国,深受楚文王的宠信。文王临死前,留给他一副玉璧,嘱咐让他逃走:
“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我太清楚你的为人了。在我的眼里,你就是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货色!
接下来的话说得更明白:
“在我这儿,‘予取予求’随你便,我也从不计较怪罪你。但到了别人那里,没人会像我一样替你开脱罪责,等我死后,你就赶快离开吧。但记住别到小国去,不然容不下你这种人。”
“予取予求”还因此固化为后世的一个成语。
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郑国,先后受到厉公、文公的宠信,一路顺风顺水,但终于如楚文王所言,“小国”郑国最终没容下这种佞幸之徒。
楚国令尹子文听到他的死讯,说:“古人有言:‘知臣莫若君。’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申侯的人生匆匆谢幕,他成功塑造的贪得无厌的形象,却精彩了历史的舞台,后世还因此认清了一味靠谄媚和出卖以求上位的一类人的丑恶嘴脸。
申侯对后世的贡献还在于作为反面教材,提醒人们见到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此等人物,必须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然而,申侯的悲剧,从依附权贵、如鱼得水到机关算尽、作茧自缚,除了咎由自取,其剧情的起承转合,一定也不可或缺楚文王的放任纵容、姑息养奸,郑文公的首鼠两端、盲信盲从,当然还有辕涛涂的欲擒故纵、除恶务尽……
卷内篇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