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媒体对沐辰学院潘校长的采访,里面提到行业发展的几个显性阶段:2006-2016:产品为王 2016-2020:渠道为王 2021开始:品牌为王 我是2014年从酒展辞职,中间经历一次失败的创业,2016年开始正式帮酒庄在中国市场做推广和招商。
在2017年3月份的春季糖酒会期间,我抓住庄主聊了很久,跟他分析中国市场彼时的行业现状,说服他把拓展重心放在所谓OEM业务上。
那时候我并没有现在的经验和视角,更没有预测行业走势的能力。我只是感受到身边巨大的新增流动性,好像人人都摩拳擦掌准备搞条自己的产品线来大干一场。
那时候从元老级的进口商公司出来的业务员很多都自己再另起炉灶创业,跨行业进来“捞金”的也很多。
事实证明那个时候开放做定制产品是绝对的顺势而为。
即便是北马其顿这么小众的产地,我们也幸运地承接住了这波流量。如果彼时我们坚持只死磕一条线,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了。
采访里是说葡萄酒行业从2021年才开始进入“品牌为王”的阶段。但其实在2019年底我们就已经又调整了市场开发的重心。
不过这时也并不是我感知到了什么市场动向,而只是基于我们自身市场布局的考量。
为了平衡不同产品线之间的权重,和分销端的冲突,我们主动把OEM的业务逐步降级了。
我的工作重心转向辅导品牌运营商做好品牌塑造和影响力。
或许是我们刚好又幸运的掉转头,2019年我们打下了转型的基础。
口罩的突然到来不仅没有打乱我们的阵脚,我们还得以和更具势能的运营商合作,也因此在口罩前两年保持了增长。
然后就来到行业的至暗之年——2022.
虽然看起来我们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但这样的回顾和梳理依然让我心生唏嘘。
其实哪怕是再敏锐的觉察都只是揣测,所以尝试总是概率的游戏而已。
其实哪怕是思考再三的策略,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少才能趟过小河、小溪。
从2016到2022,虽然我们体量不大,但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时期里非常典型的一个行业标本。
其实我们这点小生意,包括自身的努力恐怕都不够格谈社会大环境和行业趋势的影响,但我们又毫无意外地活成了大时代下的缩影。
就整个行业来说,从2019年开始中国的进口量就是在下滑的。加上疫情,2020-2022整个市场基本就是在消耗各个层级的库存。
很多人都预测2023会是一个特殊的回血期,然后再进入正常的新周期。
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
恐怕唯一的确定性依然是不确定。
唯有继续保持开
放的心态,和饱满的战斗力,步步为营,穿越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