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心情很复杂的,关于冻雨,很久没有见过了,大约在我读初中时,我记得有见过,从树叶上剥下完整的带着树叶脉络的冰块,我不记得什么灾害,只记得当时玩的不亦乐乎,身上棉鞋全部打湿,放学路上开心坏了,可是,后来大约几十年都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致,今年又再次见到了,看到如此美景,起初感觉十分开心,可是,听到大树被折断的声音,又感觉一阵后怕,昨天没有认真的写日更,一方面是累了,另一方面是心情很复杂,不知道要写什么?今日整理一下自己最近的感受,好好复盘一下。
先整理一下日更吧!自己日更有134天了,回看最初的日更,我觉得不忍直视,我好像就是把书中的内容复述了一遍,然后就没有了,自己感觉有很多想法,但是说不出来,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总觉得词不达意,最后直接抄书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写吧,至少自己能记住读过的书的内容。
现在回忆在《走河》这本书讲什么,我其实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了,也记不起来作者行走的路线和具体的事情了,我唯一记得的就是作者走在一条母亲河的旁边,想要寻找自己是谁,有时离母亲河很近,有时很远,但是冥冥之中,他总会回到母亲河身边,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海。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的隐喻在于母亲或神明总在我们身边,它给予的每一件事情,痛苦,悲伤,开心,难过都是我们的力量,也是我们内心的种子,就像昨天我没有说出口的一样,我是被打破后慢慢重建起来的,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辛,但是母亲给予的爱是我心中的种子,会在泥泞里开出花,重新构筑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想这是我记录这本书读后感给予我的感悟。这种感悟会和我的生活联系起来,影响我的想法,我的行为。
后续接着读书,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经常会感叹,我也是这么想的,原来这样做的原因在这里啊!生活和书本联系起来了,生活开始有了观察,有了思索,有了问题,发觉以前以为本应如此的事情不一定如此平常,它有很多的可能,重点是你怎么想,怎么看。所以,发觉一个秘密,事件的客观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解读的。
发觉这一点,我开始观察自己的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里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开始记录事件,寻找问题,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看看到底是什么,于是有了一系列的随手记,通过这样的记录,我开始慢慢明了课题分离,哪些是我的问题,哪些是他人的问题,我学习如何辨别,如何处理,通过自己学习的心理咨询的技巧,逐步询问自己,找到答案,可是这个过程很扎心,我发觉真实的自己和我的人设不相符,要承认这一点很难,所以,文章里尽力修饰自己。
到了100篇以后,日更似乎进入了舒适区,不管开始的时间多么晚,只要写了,就可以写出文章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能信手拈来,随手就可以写出来一篇文章,质量不一定能保证,但字数可以在1000字左右。所以又开始有一些不满足了,但是,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不过,我想有这么一群优秀的小伙伴陪伴着,我应该可以找到自己新的目标。
我想写作营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我坚持做了一件事,而且不断从中获得乐趣,得到收获,并且真正做到自我成长。
然后,关于拆书,我梳理了我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最初参加拆书是因为好奇,还因为那时急需要一件事证明自己,所以,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决定试试看,参加训练营后,发觉自己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学习,也很荣幸的结识了裘叔师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找不到过级的意义,为了寻找自己答案,我参加拆书帮10周年庆典,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可惜我没有找到,所以过级停滞,我也很不甘心停下拆书,所以我参加很多上海喜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里,我觉得我不反感拆书,于是这一次实战营 又参加了,果然,我没有失望,我还是喜欢写便签的。所以,总结起来,我未来的目标还是写便签,断积累自己,等到我想通了,我就可以过级了。
今天的复盘就结束了,新的旅途就开始了,所以,用一句话自勉:只管去做,三年之后,再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