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没了,看再好的风水,买再好的墓地,有意义吗?
有的人觉得就是有。比如我的老叔公,也就是我爷爷的最小弟弟。
今天和妹妹说,照当前这个疫情情况,下个月清明怕是回不了老家扫墓了,于是免不了就想起了他。
他是位受人尊敬的老医生,因为从小家里条件困苦,父母早逝,他从小就很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积极求学,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过上了很多人称羡的体面生活。
但是他的性格执拗,是古板保守又新卫的矛盾体,特别注重省吃俭用,可以把一分钱掰作两份用,这当然帮助了他成家立业,却也因为他骨子里的过分偏执,让他和温馨的家庭没有多大关系。
他只有一个女儿,具体什么原因没有再生一个我也不太清楚,但我想他肯定是想要一个儿子的,不然也不会用招女婿这一方式。
他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姑,最后是答应了下来,为他“招”来了一个一表人才,家庭条件都很不错,家里儿子多不缺他一个的那种女婿。
一切的开始即便不像表面那么美好,但也实在是有存在过温馨的,只是好景不长,我的姑父走错道,赌博输了一大笔家产,“畏罪潜逃”,四处躲藏,和我姑姑这么些年,不知道怎么过的。
老叔婶原先有一份很不错的编制内的工作,为了帮忙女儿照顾小孩,没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休了。而实际上,她和老叔公的婚姻,也早就出现问题了,两人三观不合,问题百出,离婚这件事,已经提过很多次,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他们这个家庭,老叔婶和姑姑一家一边靠,老叔公孑然一身,和他们关系紧张,自己独自过活。
妈妈作为小辈,很神奇的分别和他们俩夫妇有联系,关系还不错。
老叔婶和妈妈说,她一直试图摆脱她这个丈夫,这一生,他们没多少真正的夫妻爱意可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就是他们。她的丈夫为人固执,蛮不讲理,大男子主义,古板守旧,抠门到家,丝毫没有为人夫和为人父的温情。
而从老叔公口中,他表达了他觉得得不到理解,感受不到家的温馨,老婆孩子都没什么用,都一群没良心,不懂得感恩的人,他颇有对这世界失望至极,无所挂念之意。
也许是因为这点,他转而宁愿多关注“阴间”,也不想多花一分钱在“阳间”。
这么说是因为,其实他的一个优点是很孝顺,虽然他的父母早逝,又因为家里孩子多,实际并没有给予他多少该有的关爱。但等他成家立业后,反而心念着早以入土的双亲。
他经常“好为人师”,从我小时候,听过不止一次他说的,父母的生养之恩,当没齿难忘,虽然他们没了,但心里不能忘记,该有的仪式不能少,每年怎么也要亲自到山里给他们扫墓,看望一下他们。
就这点来说,我是很尊敬他的,我们家的小孩基本都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这些当长辈年年的身体力行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当他过于注重形式,宁愿把更多钱花在一遍遍地修缮早已成型的墓地上,也不愿多拿出一分给家里,哪怕多出手大方点对待家人时,就让人很难理解了。
这是宁愿相信此刻多尽一份“孝”,死后就有多有阴间先辈的陪伴,也不相信眼前抓得住的家人温情吗?不懂。
更甚,也许他对于他这个家的灰心失望,觉得也不指望自己女儿来养自己,于是早早就物色了一块所谓风水很好的墓地,花大钱给自己的“身后住所”走了预定程序。
对此,老叔婶说,如果现在还有合葬制度,我不愿和他葬在一起。真是有点悲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是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我想,肯定不是为了更好的死吧,肯定不是为了死后多风光吧,最多,是希望死得其所,死得体面有尊严。
生的人尚且活得不如意,何必过分在意死后的流于形式?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早期尚有土葬形式,有一方土丘作为一具白骨的安身之处,入土为安,也是很多老一辈的执念。而今,一捧白骨灰不小心就随风消散了,那又哪里找去?
我和妹妹说,我要是死了,没所谓有没有什么形式,有家人能记得就行了。妹妹很赞同,她说,人都死了,还管什么,我们还是好好珍惜当下。
对,未来的事谁能知道,死后更不用说了,我们疲于奔命,为了生活,为了一套房,为了更多,那也好过是为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