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诗圣杜甫一生漂泊,留下无数现实主义名篇。从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即三吏三别中,足可以窥见杜诗简洁凝炼,极具画面感和情感爆发力,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悲苦人生的体恤和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思考和忧虑。
三吏三别中,我最爱石壕吏、新婚别。
1.《石壕吏》全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诗人离开洛阳,赶往华州赴任,一路颠簸劳累,日落黄昏的时候,石壕村遇见差役抓壮丁。只听老妇上前哭诉,三个儿子都已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前几天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也战死疆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渐深,差役与老妇的说话声渐弱,但还能隐隐约约听到老妇人凄苦幽怨的哀嚎声。
该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官场受牵连,由七品左拾遗降职为八品华州司功参军(至于几品纯属胡猜)。路上亲眼目睹地方衙役之残暴,兵役制度之层层加码,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三吏中,我最爱石壕吏。我仿佛看到诗人涨红了脸,拿着无言的匕首,跳将着为无力的百姓失声呐喊。
2.《新安吏》片段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赏析:这些被点名从军的青年实在是年纪太小了(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叫他们如何能守得住东都?我看到那些肥胖一点的青年大概家境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再看那些瘦弱的青年或许是父母早已在战乱之中死亡,他们个个都孤苦伶仃地在那里落泪,无人陪送。转眼已到黄昏时候,河水日夜滚滚向东流去,而青山之上还飘荡着送行者凄惨的哭声。
相比石壕吏,新安吏的锋利弱化了不少。抓壮丁的场面之后,诗人转而对百姓进行了劝慰,表达了对早日平息叛乱的期望,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3.《潼关吏》片段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赏析:看这些交通险要的地方,道路狭窄到只能容许一辆车子通过。在这战事紧急时,只要一人挥动长矛剑戟据守在这里就可以,堪称是自古兵家常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过,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败仗,唐军死伤极多。请嘱咐守关的将领,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潼关吏,写得磅礴有力,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还是喜欢为百姓疾苦愁怨的他,那才是他的本心和初衷吧。
4.《新婚别》全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赏析:我和你拜堂成了结发夫妻,和你同床共枕,然而连床席还没捂热,清晨你便匆匆而去,赶赴河阳守边。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我有一颗随你而去的心,却深知女子上战场之荒谬。如今,这身嫁衣已经不能再穿了,只好把它脱掉放好,一心一意等你凯旋而归…
该诗采取新婚女子独白的形式,完美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爱夫心切的少妇形象,道尽她对丈夫的爱恋与不舍。看来军嫂都不易,不光是今天,自古有之。
三别中,我最爱新婚别。她情意绵绵,让人不禁发出感慨:“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5.《垂老别》片段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赏析:人有离合悲欢,哪管你年轻力壮还是衰老病残?回想起年少的时候国泰民安,现在竟然兵荒马乱,不免长吁短叹。到处都在征兵,烽火不断扩散,弥漫山岗。尸骸遍野,草木腥臭,战死的将士血流成川(摘录)。
6.《无家别》片段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赏析:“我”举目四望,努力寻找,看还剩下些什么邻居,却只看见有一两个老寡妇守在空落的破房子里。宿鸟飞得再远,也总是留恋着栖息的树枝,我也同样是依恋故土,即便是困苦也不会辞乡而去。像我这样卑微的人,四处游荡,又以什么自称是有家可归呢?(摘录)
注:参考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