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加速理论
一 . 现代社会加速可以从三个范畴来观察
1. 科技加速 - 科技加速改变和扭曲了社会的时空体制。信息传播和沟通的速度大大加快,时间被压缩了。距离也不再是一个问题,空间越来越失去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被消弭了。
2. 社会变迁加速 - 社会事务与结构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短暂易逝。当下这一时态越来越萎缩,经验与期待的可信赖度的衰退加快。尤其体现在家庭与工作的变迁上,现在的人,一生可以换很多个工作,也可以组成很多个家庭,这和以前的稳定是完全不同的。
3. 生活步调加速 - 时间越来越匮乏,人们总是想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比起我们的上一辈,我们吃的更快,睡的更少,更少跟家人谈心。
二. 社会加速背后的原因和推动机制
从理论上来说,科技的加速会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让更多人从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使得生活节奏变慢。但这一理想的生活情境,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得以实现。相反,现代性让每一个人都卷入了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究其原因如下:
1. 竞争逻辑成为新的分配规则。前现代社会的分配模式,更多是团体或世袭制,这种模式当然没有竞争逻辑来得公平和公正。但竞争逻辑也有其“人类不能承受之重"的一面,那就是”滑坡效应“(或者说”内卷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像是站在“滑坡”上,必须跑得尽可能得快,才能留在原地。
2. 追求生命体验最大化成为新的文化动力。现代社会的新的生命观,是在有生之年拥有尽可能丰富的生命体验。但这个世界可提供的事务永远比能够体验到的还要多。人生短暂而世界无穷。个人所知觉到的世界时间,与个人的生命时间之间,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步调的加速自然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我们总是觉得,如果我们加倍快的过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加倍我们的体验的总量,也因此加倍了生命的总量。可惜的是,如同在滚轮中不停奔跑的小仓鼠,无论我们变得多快,我们的欲望都没能被满足,反而更加渴望,更加倍感挫折,这应该算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
3. 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在现代晚期已经形成一种环环相扣,自我驱动的加速循环机制。科技的加速虽然提高了社会效率,但它也提供了让事务总量得以增加的条件。我们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时间越来愈少,不得不加快生活步调,最后这一加快又反过来给科技加速提供了新的动力,如此循环。
三. 高速社会带来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高速变迁,并不像古典时期那样给人以意义和方向感,相反,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无头苍蝇般的狂乱的变化,一种”原地踏步“的恐惧感和无力感,这一情形造成了各种文化疾病。比如:冷淡,漠然,抑郁,厌世,神经衰弱,或各种压力形式。
四. 加速社会理论的重要性
在加速社会里,人们维持着一个不断膨胀的人际关系,社会联系大量激增。然而,虽然我们与太多人相遇分离,但和大部分人都不太可能真正建立起情感关系,我们很少遇到真正会陪伴我们一生的人。
社会的变迁更加随机而跳跃,生活再不是渐进的有内在关联的,而变成了由互不相关的片段构成的序列。
总而言之,加速理论之所以值得被重视,是因为加速现象彻底改变了我们与社会世界,客体世界(时间空间,自然)以及主体世界的关系。人类被安置或抛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在世界当中移动与确定自身方向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第二章 社会加速与当代批判理论的诸种版本
一. 什么是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宗旨是指出社会病状。所谓社会病状,不只意味着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和符号)这项功能,遭到了扭曲或失调,而是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可能产生了根本性的断裂或变迁。因此,批评理论的思想传统,总是会蕴含着规范性的内涵。而批判的规范基础,应该奠定社会行动者实际的经验之上。但社会行动者有可能在遭受并承受些什么而不自知。如果要判断人们是否承受痛苦与遭受异化,不能仅依据外在,还要依据行动者自己的感觉和信念。这就是批判理论之所以提出虚假意识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因。
当代批判理论的最值得采取的途径,就是根据行动者自己所认为的美好生活的观念,来批判性的检视社会实践。而最值得采取的讨论切入点,是社会所造成的痛苦,并由此批判性的分析,美好的观念与实际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人们需要实现美好生活的自由,需要自己决定怎么过生活的自主性,如果某种社会结构,制度或者关系损害了这种自主性,就应该被指出并加以批判。所以批判理论的核心任务,是对造成社会形势的规律性与发展动力,进行指认与批判分析。
二. 加速与前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代大师,哈贝马斯和霍耐特,都建立了自己的批判理论 - ”相互理解情境批判" 和"承认情境批判"。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任何社会综合体都是以相互理解的情境,以及由沟通所塑造出来的生活世界为基础。而对于霍内特来说,这个基础是承认情境。这和加速理论不同,因为加速并没有实存性,只是过程,所以不能说它建立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但是加速确实界定了现代社会的动力发展与改变逻辑。
对于哈贝马斯的”相互理解情境批判"而言,知识真理价值等唯有出自不被支配权力所扭曲的论证,才是健康的社会。但全面反思和检视社会上的各种论点需要大量的时间,不管在科学还是政治领域,加速让这一理性过程逐渐被直觉和本能代替。所以“相互理解情境批判" 不能不考虑加速理论。
对于霍内特的"承认情境批判"来说,加速理论也不能被忽视。因为在竞争和成就逻辑下,对一个人身份的承认不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其表现分配。身份承认不再是一辈子的成就,而成了每日的竞争。所以承认情境和时间情境时彼此互补又密切相关的。
三 加速与新的极权主义形式 - 为什么要批判加速
社会加速的进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无所不在,囊括一切。它带来了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那就是人们害怕在竞争中输掉,害怕无法维持优势,害怕需求无法满足,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压力。
前面讲到,所有阻碍对于美好生活的实现和自主性的事情,都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加速也如此。尽管它并不是正式的社会或政治规范,但它其实已演变成一种现代社会极权主义式的力量,所以建立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一. 社会批判的三种形态
社会批判有两到三种批判形式。
第一种功能批判,是针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的批判,比如马克思。功能批判的核心,是预言社会系统最终会失败,无法运作。
第二种规范批判,是指出社会结构或社会分配制度不好或不公正的地方。
规范批判也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德批判,它建立在公正概念之下,其焦点是社会关系中团体或个人之间的相对地位。另一种是伦理批判,它的基础概念是美好的或成功的生活,其重点不在于是否公正,而是在于如何实现幸福的可能性。
二. 时间情境批判
社会加速理论以时间作为切入点,以社会的时间情境分析作为批判基础,也被称为”时间情境批判“理论。
三. 时间情境的功能批判:去同步化的病状
加速造成的社会不同领域之间速度模式的不同,被称为去同步化。这种去同步化,会造成诸多制度实践之间的摩擦与张力。比如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远远大于再生产的速度;比如人们的身心会因为社会过快的步调而超载;比如决策的速度慢于经济文化的加速;比如消费的速度越来越跟不上消费的速度。
最为严重的,是对社会创新能力的损害。因为创新力的保持,需要大量的自由或富余时间,而现代社会的加速只会让时间越来越匮乏。所有这些,都是加速功能所引起的去同步化问题。
四. 时间情境的规范批判:意识形态再探,揭露潜藏的社会时间规范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很高。于此同时,人们似乎相当自由与自我,任何生活方式都能够被允许。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个体,在自由的同时,又可以合作呢?
其实我们并不真正自由。在主流的自由主义的自由感背后,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压倒性的力量将一切推往反方向,它就是时间规范。
时间规范具有隐藏性,以及极权性。它无时无刻都在约束着我们,对我们产生了压倒性的影响力。通过行事日历,日程和截止期限等等规则,我们的行动每天都被各种”必须这样做“的修辞所构筑,每天都要应对有如汪洋一般的各种要求。
五. 时间情境的伦理批判一:违背了承诺的现代性
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是个体应该享有自主性。而个体要实现自主性,必须得超越稳固不变的社会秩序,不让社会阶级或社会身份终身固定下来。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必须加快节奏,引入竞争,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分配。加速成为了实现字体自主性的必要手段。从这方面看,社会加速与现代自主性,原则上是相辅相成的。
但随着社会节奏的持续加快,人们越来越体验到,加速不只是一种解放力量,而更是一种奴役人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加速变成了一种挑战。为了保持竞争性,每个人都必须留在竞赛跑道上。不只是工作,宗教,生活,伴侣,兴趣,养生都越来越按照竞争逻辑来选择。甚至连
创造和激情,也已经不再是为了保持自主性,而是为了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加速不再保证追求个人的梦想,目标和人生规划,不再保证社会永远进步。相反,个人的梦想,目标和人生规划,都必须用于喂养加速机器。这已经完全违背了保持个人自主性的承诺。
六. 时间情境的伦理批判二:社会加速造成异化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造成了5种异化:与自身行动的异化,与产品的异化,与自然的异化,与他人的异化,与自己的异化。
那加速又是如何造成异化的呢?让我们来逐一检视。
第一种:空间的异化。
交通工具的进化和网络技术,使得空间的远近不再等于社会关系的远近。于是越来越多沉默的空间产生了,这些空间没有意义,没有故事,没有回忆,也没有认同感。
第二种:物的异化。
人类在最低限度上会跟一些物体有亲密关系,这些物体也构成人类的要素之一。人的自我,是会扩展到物件的。物可以变成自我栖居之处,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构成身份的认同。但现代社会,让物品加快淘汰,变得陌生化,失去意义。所以现代人会试着买一些昂贵,可以用很久的物,来抚平自己的异化感。
第三种:行动的异化。
新的东西太快涌现,比如潮流,技术,经济等等,信息严重过载,根本没有时间去一一了解。很多事情,小到日常,大到自己的人生安排,都根本找不到掌控感,不能够从容的去做。人们觉得惶惑,焦虑,随时失控。
与此同时,手中的要事清单在不断增长,人们无法再专心的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慢慢的,人们开始放弃甚至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要事清单,代替了真正的核心事务清单。这就是异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 人们自愿去做他们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加速的世界里,找一个短期就能获得满足的欲望,会比设定一个必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的欲望还要明智。所以很多真正的消费,越来越被购物所替代。比如我们会买很多的书,但却没有时间去真正消化这些书,因为消化需要时间。于是,我们只能用更多的购物来取代实质上的消费。
最后的最后,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忘记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被要事清单的所支配,都在从事立即获得满足的消费活动。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某些事物最本真的珍惜的感觉。
第四种:时间的异化。
时间分为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主观时间是指个体内在感受到的时间流逝。在一般情况下,主观时间会有一种矛盾现象,那就是个体体验到的时间,和时候记得起来的时间是成反比的。比如说,当做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情,非常开心兴奋,体验非常多时,时间反而流逝得特别快,但在一天结束时去回忆,就会觉得这一天特别的久。反之,如果很无聊的消磨了一天,虽然当时觉得度日如年,但事后回忆,就觉得这一天以下就过完了,甚至仿佛从未出现过。
在以前的时代是,主观时间矛盾是成立的,也就是体验时间和记忆时间成反比。
而在加速社会力,这一矛盾不再成立。更多发生的情况是,体验短,记忆也短,比如玩游戏或看视频时,时间过得特别快,但这段时间在记忆中也同样没有留下什么,而是咻的一下就不见了。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体验都是去背景化的,孤立的,和个体的内在没有太多共鸣,没有办法把它们整合或者连接到自己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不能把这些体验到的时间变成我们自己的时间,自然也很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
第五种:自我的异化。
以上种种,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加速导致了我们的世界关系的崩坏与腐坏。我们与空间,时间,行动,体验,物品,社会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我们无法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活,无法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我们的抉择,我们认识的人,需要的物,都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确立身份认同的素材。如果这些事物无法好好的被吸收进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也就无法确切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无法形成完整的自己和自我认同。
无可避免的,自我的异化终于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