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历代以来解读《道德经》的版本多达万种,不知真假。道严只想谈一下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的理解。
读《道德经》每一章句,都要紧扣首章和全文展开思辩,不但要了解一点易经知识,比如三易原则,还要把自己想象成圣人,因为老子是学易经的,也只有圣人才能真正理解圣人;不但要学习一些其他门派的经典,比如佛经、儒家经典,因为以经解经,才易找到共同的规律,最高处的风景谁看到都会一样;还要了解一点现代前沿科学发现,比如宇宙全息、蔡定谔之猫理论,因为道中有术,术中蕴道;甚至还要结合个人的成长阅历来读,因为真理都是可以用的,没用的真理就必定不是真理;而且还不可以拘泥于字里行间、不可望文生义、不可断章取义等,才能体悟出一点老子的意旨与产生妙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说学习知识日有所增,修道去妄日有所损吗?字面上,大体是这个意思。如果究其内涵,应该是一套修行系统。人生由幼到壮,由懵懂无知,到学习有知,然后再到修行纠偏,体道求真这样一个完整的成长成熟的修行过程。同老子写《道德经》希望后人能明道、悟道、用道这个主题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为学日益,是指学习知识、练习技能,获取物质财富自由,以图生存。为道日损,是指减损欲望对人生的干扰伤害、体悟天道、以汲取宇宙更高级能量,获得发展,即实现精神的自由。两者看似二元对立,实则和谐统一。
具体来说,人在年幼时,虽然渴望自由,但必须通过学习语言知识,建立同父母及世界的关联,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基础,因此,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孩子必须要经历为学日益的过程。而人到青年或壮年,随着欲望的增长、烦恼痛苦挫折相继前来敲门,便有了更旺盛的独立意识、求真精神和自由意志,要追求更崇高的目标,即如何解脱烦恼、消除恐惧、获得彻底自由或快乐呢?显然,为道日损成了不二选择。尽管有人盲从盲信,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力、甚至纵情声色来寻求满足,却不过是自欺欺人,好比水中捞月,刻舟求剑一样徒劳无功。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因为不同时代的圣人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不同、说理使用的故事不同、甚至揭示天道的譬喻也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站在宇宙原点发出来的声音,用有限语言表达的意境是完全相同的。
比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儒家孔圣人所讲的“年幼之时,戒之在色;年壮血气方刚之时,戒之在斗;年老之时,戒之在得”。以及为人处世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其意境是完全相通的。
再如:佛家所讲的般若智,同儒家所讲的“三达德”——仁勇智是相同的含义,同老子讲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是同一指向。
求道之人,就要明白后天欲望是烦恼痛苦的根源,所有正派的宗教都是向欲望宣战、降伏心魔、少思寡欲,就是为道日损、明心见性、回归本源的无上绝学。
求道者千军万马,得道者凤毛麟角,这跟人的意志、知识、际遇都有关系,越是在世间活得痛苦不堪、不甘放弃、求道志坚的人,越容易证道。越是早年立志、以终为始、不为世俗名利所染者,如释佛、孔子、王阳明等越易证道。相反,人生在世,活得风平浪静、顺风顺水的人,越不易生起追求无上道的志向和决心。
由此可知,有两条道路可供世人选择,一是追求世俗的成功,二是追求出世间的成就。再来反观我们人生的际遇:胸无大志、顺风顺水的生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因此可见,祸福本来是一码事,凡圣本来同一源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圣人所证得的境界,也就是道之所以不可思议的原因了。
道严坚信每个人都是带着特定使命来人世的,搞清楚自己的使命去完成它,人生才有意义。或者如孔子所言:尽人事听天命,去做自己该做的符合良知的事,等候上天宣示或裁决就好。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诠释。
A 如左图所示,横轴代表为学日益的方向,即人在三维空间里学习许多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技能。 纵轴代表为道日损的方向,即从三维世界中O点水平的位置纵向朝A点高维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0 当我们只是追求三维世界中知识的广博时,无论是有效的知识还是无效的知识,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三维世界的全部,因为当局者迷,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且我们也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
相反,当我们换个角度,懂得纵向提升自己的境界,由低维空间进入四维或高维世界如A点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的思想境界或人生世界观就会瞬间发生裂变。因为高维空间生命能透视低维世界的全部生命,甚至一览无遗。而处于低维世界的生命只能依靠想象去猜测高维世界的生命状态。因为人生世界观的不同,人生的追求目标也会显著不同。而目标不同,人生的道路与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回顾我们人生的旅程,小时候可能为一颗糖果争得面红耳赤,成年后想起来就觉得羞涩,少年时为一场考试紧张得要命,中年时就会发现一切都会过去,中年时为情感失意而撕心裂肺,到得晚年就会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把自己折磨得好惨!
凡夫之所活得艰难,圣人之所以活得自由,本质上在于选择不同而已。
所有圣人,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时代的圣人,因为都站在与道相合的源点——思想的顶峰上,他们所见的风景完全相同,所以无论他们如何讲经说法,说的都是同一个故事。
总之,为学日益是做加法,修行悟道也是需要物质资粮的。为道日损是做减法,减去欲望、减去虚假、减去不必要的一切负累与挂碍,才能真正实现灵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