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退休后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便开始了较为时髦的旅居生活。我们的旅居生活的第一站——选择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年景村天运温泉旅居基地,地处全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下面的一个彝族小山村,。
今天是我们旅居生活的第八天。早饭过后,我和老伴在老乡的热情指引下,走向通往天子庙的山路口,开始了爬天子山,逛天子庙的行程。
迎着徐徐的微风,沐浴在温润的朝阳里,信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山路上,时而走缓坡,时而拾级而上。藏身于茂密的丛林中,观赏山路边开满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小花,知名和不知名的山果,轻轻吮吸花果溢出的芳香,轻轻地漫步前行,悄悄地拍摄。也会偶尔驻足,静静地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闲适。却也要去努力屏蔽鲜花果香的诱惑,打消”采菊”与”尝鲜”的欲望,为的是对山间万物的尊敬和不打扰。
或许我们的不小心,也或许是鸟儿的警敏,我们的到来还是打扰了树枝上栖息的鸟儿们,他们扑楞楞飞远,同时留下一路清脆歌声,刹那间打破了青山密林的宁静,也把我们从童话般的郁郁葱葱,芳香四溢的幽静美景中拉回到现实。透过纵横交织树枝的,看到的是周围山岚四起的群山,以及被群山包围的炊烟袅袅的小盆地里的村庄。那原始的烟火气,那小小的方块地,那佝偻着身子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瞬间让我们享受到了远离世俗,远离喧嚣和嘈喳,远离苟苟营营的原生态的纯粹与美好,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份为追求本真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
在这只能容一人前行的山路两边,不时还会有零星坟墓,逝者最早生于1873年,逝于1922年的,他们的墓碑造型,似半圆房门,墓碑在房门的里面,虽矮小,但内容完备,有生卒年月,姓名,后世立碑人,及极具或思念,或感恩,或祈福的挽联。在这种肃静的环境,在这庄严的陵墓前,以前的我肯定会急步逃离,但今天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心里是满满的敬意。在每一座墓碑前,我们都会做短暂的停留,在看碑文的同时,也给陌生的逝者短暂的陪伴,来慰藉这些勤劳,俭朴,善良的灵魂。从墓碑的小巧而精致的制作上,也让我认识到了彝族是一个崇尚神灵,敬仰祖先的民族。
因云南属于高原地势,没有太高的山,天子山同样不是很高,查资料天子山约有1200米左右。所以,不到9点我们便到了山顶。极目远眺,感知杜甫”一览众山小”的壮阔。然后来到天子庙。
可能不是初一,十五祭祀日,门是闭着的,我们只能在庙的院子里看了看,没有找到太多文字记载,像关于天子山名字的由来,天子庙祭祀内容等。这的确为一大遗憾。不过前几天我在与老乡的对话中,听到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天子山一带,就是彝族老祖先阿普笃慕的出生地,洪水时代的阿普笃慕,是被上苍神灵派天子用葫芦救出洪水的唯一一人,也因阿普笃慕的善良,天子才乞求上天把三天仙女嫁给阿普笃慕,她们生下六个儿子,成为不同部落的彝族首领,然后繁衍生息成为一代代的彝族后代。彝族人为了纪念救祖先于洪水的天子,就把这座山命名为”天子山”,后来人们又盖了这座”天子庙”。
返回的路上,尽管留有些许遗憾,但仍感不枉此行。人生的每一步路都算数,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心得。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和圆满,终会有缺憾。缺憾才使世界变得丰富,缺憾才会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不是吗?我们还可以询问老乡,哪天开门,我们还可以再来一次,一探究竟。
此行也让我想起《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是啊,有人停步,不仅仅是为眼前美景,还有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人文。有人为你停步,不会只看你的外表,一定是外表以外的内涵。
这让我想起每次出门遇到不认识的蔬菜,不明白的农事,询问那些劳作者时,他们都会用极其蹩脚的普通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表达清楚来解答我们,一遍遍,不厌其烦。
还曾有一次,我们为了尽量不难为老者,去找少年问路,一位老者怕孩子们说错,一直等到孩子们告诉方向,如何走,不行多远等,直至完毕,他才对我们点点头,放心离开。
走在街上,我们还会偶尔遇到孩童,在用标准的普通话”爷爷奶奶您好”,和我们打招呼。让我们有宾客如归的欣喜。也有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感觉,尽管没有受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款待,但确实有收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热情。
几天的时间里,我们被彝族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感染着,温暖着。
这里的幽静,祥和,安泰的环境,纯粹,善良,淳朴的彝族人,让我们留住半月的计划改成旅居一个月的新的安排。
愿旅居生活的第一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在以后的旅居生活中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路之所遇全是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