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年代一《红色娘子军》读后感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老师短篇共读。

许是那天晚上讨论朱山坡《灵魂课》太过沉重,让我身上阵阵发冷。建议冰老师这两周读篇阳光的文章,温暖一下我那有些寒冷苍凉的心。

《红色娘子军》的题目,还是让我眼前一亮。邱老师说不但阳光还是红色的。但我心中却感觉严肃文学不会那么阳光的。


《红色娘子军》,对我这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太熟悉了,我小时候看过《红色娘子军》电影,样板戏,芭蕾舞剧等等各种表演形式。现在一想起来,耳边还会响起: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的旋律。


那天晚上我就读完了,看的稀里糊涂,云里雾里。学长凄美的爱情与红色娘子军有什么关系?跳娘子军的葛华父亲跳楼了,她对着父亲的遗体呸——”地吐了一口唾沫,与学长又有什么关系?唐美玉跳海与红色娘子军有关系吗?学长去看《红色娘子军》出来后,号啕痛哭,他哭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为什么叫《红色娘子军》?

一头雾水又在网上搜了一半天,也没看明白到底想表达的什么?

后来在群里看到各位老师的提示与见解。又多读了几遍文章,这才把故事的脉络理清。

故事核,通过学长与唐美玉的爱情悲剧,叙说青春热血与文化信仰崩塌的无奈与伤痛。

小说以“旁观者视角”切入,以“我丈夫”的新加坡文学之旅为表层叙事线索,通过他的“外来者目光”,先展现新加坡河的红灯笼、圣淘沙岛的游客等“光鲜假面”,再借与大黄、小黄、骆先生的相遇,自然切入“学长”的往事——形成“我丈夫(倾听者)→ 三位先生(讲述者)→ 学长(核心人物)”的三层叙事形式。

原来在这富足安详、风光如画的岛屿之上,竟也有过血火的酷烈青春。不错,这三人,大黄、小黄,还有骆先生,都曾经是热血青年,有着左翼的革命的理想。那当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革命,似乎是所有热爱自由、仇视不公的热血青年的宿命。而在他们那里,“革命”还有着另一层意义,那时,汉语是被禁止的语言,可他们却坚持用汉语书写、表达,他们和汉语一起罹难。

结果这些人坚守信仰。他们被抓捕,关在绿岛监狱。小黄先生关了八年,大黄先生六年,骆先生五年,学长十一年。

这期间,学长的爱情故事更为悲情。学长因坚持信仰被抓捕失踪,唐美玉的痴情寻找……

在这里用芋头糕与竹篮代表着学长与唐美玉爱情——他们曾约定用竹篮传递芋头糕,可后来,唐美玉捧着糕点满城寻找丢失的竹篮,最终纵身入海;学长出狱后再也不吃芋头糕,醉酒时吊下的不锈钢烧锅,不过是对竹篮的模仿。一块糕点、一只竹篮,承载的是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汉语不再是禁忌。甚至,变成了学校里必修的语言,它不再需要谁去为它牺牲和献身了。它变成了堂皇的困难,让如今的年轻人望而生畏和头疼。还有谁需要记得它蒙难的昨日?生活在继续。
似乎,没有了沉重的东西。人们以“过来人”的姿态聪明地总结历史说:“十七岁以前不相信某某主义是没有活过,二十七岁以后仍迷信某某主义那就是白活。”而学长不总结。

青春的信仰,热血,在特殊的时期,有特别的意义。

如今学长看来,当时的坚守,付出了十一年的牢狱,初恋的生命。物是人非,现在看,还有价值和意义吗?

学长在剧场内看到被娱乐化的《红色娘子军》表演。他珍视的过往,终究成了他人眼中无关痛痒的表演。那一刻,他才明白,青春是回不去的。他的坚持也失去了意义。

出来后“蹲地嚎哭”更让人动容。他经历了入狱的折磨、丧恋的痛苦、晚年的沉默,都未曾掉过一滴泪。这份“先抑后扬”的克制,让这声嚎哭成了积压数十年的情绪出口,原来那些被我们淡忘的历史细节,在亲历者心中,从来都是一道未愈合的伤口。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种浓烈的感情,有爱情的失去,也有青春热血信仰的崩塌。


文中颜色的意象


《红色娘子军》表现的就是一代妇女反抗恶霸冲破旧社会黑暗,当家作主。

红灯笼。新加坡河的“红灯笼”象征和平年代的美好。

葛华父亲的血。揭示文革批斗中人性的扭曲,时代的残忍。

唐美玉反复说的“你怎么能不敬畏黑夜”,既指自然的黑暗,也暗喻革命时代的未知与残酷,而学长晚年“敬畏黑夜”,则是对过往苦难的无声承认。

学长的“白发”是得知唐美玉死讯后“一夜白头”的创伤印记,也是他被历史碾压的视觉意象。

绿

绿色是生命勃发颜色,在这里却成了囚笼的代表。绿岛的绿裹着冰冷的铁栏,把鲜活的人锁成孤岛,让那片本该充满生机的色彩,成了压在人心上最沉的灰。

这些撞在一起的色彩,不是风景,是刻在岁月里的疤,每一抹都带着温度与痛感,把时代的沉重与个体的悲怆,刻画的淋漓尽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