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重点是: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观点—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孩子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群体,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一、没有母亲与没有同伴
小猩猩一般在八、九岁的时候独立。而人类在三岁时候就比较独立了。母亲不能替代同伴,但同伴可以替代母亲。六个生活在纳粹集中营的孩子,三男三女,在大约三四岁的时候获救。他们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在集中营里由别的大人照顾,但是大人都相继去世了,这些孩子始终在一起。被解救后,他们对工作人员吐口水,咬他们。但是在他们小团体内部,他们互相帮助,照顾对方,帮同伴传递食物比自己吃还重要。
长大之后,他们都过得很好,因为他们在四岁之前,尽管困难重重,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永久性的依附关系。没有父母的孩子们,在一个自己的稳定的小群体里长大,而且成年后也没有任何心理问题。
二、 玩伴的重要性
诸多儿童教育理论均认同玩伴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玩伴之所以重要,因为玩伴之间会互相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群体。在实验室中,两个婴儿会将活动调节到一致,通过互相模仿,向对方发出感兴趣的信号。当婴儿两岁是,模仿开始变得复杂一点,并充满乐趣。当孩子两岁半是,他们可以同时使用语言和行动来协调他们的游戏。三岁时,他们开始玩过家家的游戏。七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离开父母,加入到同性别群体中。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焦虑孩子无法单独上课的妈妈们,好好珍惜孩子还依恋你的时光吧!
三、群体意识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群体意识与个体关系是不同的。作者认为人的社会模块包括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专门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另一个负责群体关系。个体关系的能力是天生的,而群体意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培养。
四、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是本书的核心,也是作者认为家长无法影响孩子的原因。因为孩子的社会化,是通过孩子的群体完成的。孩子群体的规则是“多数裁定原则”: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时,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此外,作者用自身的经历说明,她在五年级的时候,与班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没有互动关系,但她依然很认同这个群体。作者在群体中的缺席意味着她无法影响群体,但群体仍然在影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