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打开了这本书,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激动。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想说点什么。
首先,这本书颠覆了我原先把自己性格的缺陷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逻辑,也就是弗洛伊德的创伤学说,一直以来我都秉承着这种观念,即我现在这样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及不自信的性格,都源自于我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因此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更多的爱与肯定来修复自己。之前也看到过一种说法,不要沉湎与过去,陷入悲观的情绪中,而应该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作为成年人,要拥有自愈的能力。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内心深处向上的本能会劝自己走出来。而《被讨厌的勇气》,直接掀翻了我的底层逻辑,你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不是因为小时候得到的爱不够多,它不是因,而是果,是你主观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对你来说是一种『善』,即面对当下的生活,你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作为逃避一切的理由。遇到想爱却不敢爱的人,你会在内心对自己说,『都是因为我小时候得到的爱不够多,所以现在的我敏感怯懦,不愿意大胆去追求,这不是我的错,如果我是一个开朗大方的人,也许我现在就会勇敢地去追求幸福』;遇到想要争取的机会,还没尝试就先退缩了,内心告诉自己『因为我就是深受打击,一直不自信,所以我不太敢去争取,如果我得到多一点的支持,也许就敢大胆出手了』,想着这样的理由,你退缩了,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可能被拒绝所产生的痛苦。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对于孩子,我也是常常陷入自责中,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不良的养育方式会对他造成坏的影响,让他也变得跟我一样不自信。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以后突然觉得,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妈妈也是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科学养育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谁都无法做一个满分妈妈。我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告诉孩子,妈妈情绪不好是属于我自己的问题,他不需要为我的负面情绪买单,只要我是真心爱他的,他就能够感受到,等他慢慢长大了,他也会理解。妈妈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陪伴他一起长大,而他的未来,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背负上对一个人的未来负责的压力,难免时常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我们做不到,也不需要,为他的人生负责,一个人的人生,永远都是他自己来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