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萌生了兴趣,幸运地是,微信读书App上正好有,就花了一周时间把它看完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可以激励“自我启发”的书。本书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的形式,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要义,指出了,你的不幸是由自己选择的,而非过去所决定的、你想要改变却又无法改变正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书中还有很多其他观点,冲击着青年和读者的内心,正如书名而言,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篇幅短小,且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只需要跟着青年和哲人去思考,你对痛苦的根源、实现幸福的方法等等疑惑或许都会找到答案。
本书的思想来自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
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书中的青年就像深陷迷茫,苦苦追寻幸福未果的我们每个人,当古都郊外的哲人宣称:“世界是简单的,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我想我们一定会怀疑,甚至愤怒,世界明明有那么多矛盾,我们明明有那么多烦恼,何谈幸福简单呢?青年也是如此,所以他拜访这位哲人,与其辩论,故事就由此开始。
第一夜,青年与哲人辩论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提到这一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原生家庭”,这一词汇一度非常流行,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原生家庭,年幼时与父母或其他亲近之人的相处模式,年幼的遭遇,都会影响成年后的我们,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我在简书上创作的第一篇文章控制与逃离—《囧妈》观后就曾提到,徐峥饰演的伊万常年受到母亲的控制,成年后,就将这种控制投射在妻子身上,不自觉地改造妻子。
但是阿德勒反对这种弗洛伊德的这种“原因论”或者“决定论”主张,认为心理创伤不存在,而提出了“目的论”
他认为: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的主张与心理创伤学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我们并非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到痛苦,而是为了某种目的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乍听起来不可置信,难道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一点影响都没有吗?难道书中的例子——朋友因为心慌而闭门不出是有意为之的吗?不光青年不信,我也无法接受。
哲人竟然认为朋友是因为害怕出门可能面对的人嘲笑,为了达成不出门的目的,制造出不安情绪,并非是因为不安而闭门不出。
我不由想到,当我和男朋友吵架时,我有几分原因是对方明确错了而不改呢?我是为了什么目的吵架,我的愤怒是捏造出来,用以控制对方的吗?
“目的论”的思想实在是耸人听闻,彻底颠覆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然而,哲人的反问说服了我: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关于这一段,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有所疑惑,我认为家庭和过去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家庭成长出来的小孩会有明显不同,一个贫穷愚昧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小孩如何能像成长在小康开明的家庭的小孩一样积极向上呢?我无法认可,但是,成年之前受到父母束缚无法不受影响,成年之后脱离家庭读书学习,仍然可以选择改变的吧?只是这种改变太难了,我之所不相信,是不是想把一部分的失败归咎于无法更改的过去来使自己心安呢?我不敢深想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一切,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此刻,我们就可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但是,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因为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到此,本书的核心词终于出现了——「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一夜的辩论也到此结束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晚上,不光青年,我的思想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现在我们再梳理一下逻辑
哲人提出世界是简单的,人人可以获得幸福,于是,一位矛盾不自信的青年前去讨教
青年的不幸来源于家庭,幼时的父母常把自己与哥哥比较,自己由此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状态,无法得到幸福
哲人否定了青年的想法,认为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决定现在,指出,你的不幸是由你自己选择的
青年无法相信,哲人又接连举例,论证了因果论是虚无主义,由此引出了改变——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观点
改变无疑是困难的,大部分宁愿呆在不喜欢的舒适区,也不愿意跳出圈子。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你的不幸并非源于过去,也非无能,而是你缺乏改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