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认识的人里是喜欢整理的人多还是不喜欢的多?
我的身边,我感觉是喜欢整理的人多,可能是因为跟她们每一次相处都很不自在,从而印象深刻吧!
其中最厉害的一个是我的邻居,一个是我的闺蜜,还有就是我的几个姨。她们喜欢整理到什么程度?
就是她们的家里面,永远一丝不苟,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没有一点多余的杂物。
记得有一次邻居让我老公去给她家重新装修房子重新布电线。每次弄到哪里差了一小截线,我老公准备在地上捡一段刚才用剩下的来用,低头一看,地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干净得连根毛都找不到。所以每次需要哪里加一截的时候,都只能从新的电线圈上去夹。
我闺蜜家是这样的,你去她家玩,她用杯子倒杯水给你。而这杯水绝对不会伴随你到离开她家为止。隔了几分钟,只要你没在喝,这杯水就不见了。如果你还要喝水,她会重新拿个杯子再给你倒。她家的茶几上是不可能让一个杯子存在半个小时的。
我那几个姨,那就更是我从小到大的差评师。每次到我家来,她们一定会各种嫌弃我的房间。甚至就是帮我打扫一遍卫生,收拾一下物品,因为她们实在看不惯。所以我每次讨厌她们来,也喜欢她们来。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没有受她们一点影响,不是近朱者赤吗?最终是因为自己不爱整理的习惯给自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麻烦,才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开始愿意整理了。
一个人老是不做整理,会变成怎样?
本书里的答案是:会形成思维定势,造成生活质量低,特喜欢凑合,还会遗留很多潜在问题。
从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来看,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为什么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的原因。
因为不会做整理的人特别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一、家里办公室里,只要是他经常出现的地方,到处都是东西,又多又乱。平时老丢东西,找不到东西。找不到,就只能再买新的回来形成恶性循环。
二、浪费空间、时间、金钱。东西越多需要付出的管理、保养的精力就越多,人工成本也就越高。
找不到东西,只能重新花时间花金钱去买,造成双重浪费。
三、思路混乱,总是拖延。如果你身边老是乱糟糟的,你就会很容易被周边杂物干扰视线和思路。思路一乱,头脑也跟着一团乱。
四、缺乏安全感。因为不清楚自己现在用了什么,就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会害怕。这是对生活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我们怎样开始整理?
如果把整理搞成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是会望而却步的。
本书里介绍了两个简单方法,一是归类,而是留白。
一、归类
大部分人都拥有非常多的物品,其实他真正需要用的东西,大概占其中的50%,并不适合他的大概占25%,可有可无的也大概占25%。
在做家庭物品简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把物品分成三个大类:
一类是常用的,也就是生活必需品,是你每天或每个星期至少会使用一次的物品;
一类是备用物品,可有可无的。通常是你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才会用到一次的。
一类是没用的,也就是你未来一两年也不会用一次的,完全可以舍弃。
所以每次整理的时候,无论物品有多少,我们把分成三类,先一半放在常用的一类里,剩下的又一分为二分成两类。最后扔掉没用的一类就好了。
假如每次你把自己的物品清理出100件,至少你可以坚定地丢弃其中的25件。狠一点的,眼光好的甚至可以扔一半。
二、留白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每一间房子,每一个桌面,每一个抽屉时,都需要有留白的概念。留白的标准是任何房间家具的表面都保持80%的留白。
还是用数字来帮我们整理比较好。
这里可以参考山下英子的“七五一法则”。
看不见的地方放七成留白三成,比如衣柜;看得见的地方放五成留白五成,比如书柜、置物架;所有放在面上的东西只能放一成留白九成,比如茶几、灶台。
不会整理的人多半都很感性,让他们凭感觉来整理物品,辨别物品的可有可无,真的是太挑战他们的人性了。所以,这样的人最好就给他们一些数字,用简单的数字帮助他们区分,从而顺利完成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