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口碑好的电影,从选剧本、找演员、拍摄、后期制作、宣传等等,结束一系列的繁杂工作之后,才能搬上荧幕。
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耗死无数个脑细胞,丢弃无数个纸团、喝掉无数杯咖啡,才能出来样稿,说不定旁边的妻子还在碎碎念丈夫的无用与懒惰。
一直笃定自己匮乏的文字,怎能将作者的精彩表达千万分之一。可看完一部喜欢的小说,还就是想巴拉巴拉写点啥,就好像是发现好吃的小店,隔天就要兴奋的拉好友一起去吃,就好像是买了一件提升颜值的裙子,大晚上非要穿给老公看······那样的心情一样一样地,原谅我把看书比作穿衣吃饭。
去年夏天,无意读了东野圭吾的两部小说,到《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戛然而止了,今年又重拾,只是换部作品——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的小说)
故事梗概是:曾经是教师的野野口修,辞去教师当起了儿童作家,他的作家朋友要出国移民,临行前野野口修带香槟为朋友送行,结果当天晚上,作家死在了自己家中,野野口修也被列在嫌疑人的名单。
加贺恭一郎是负责这起案件的刑警,也是野野口修曾经的同事,很快他发现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凶手,野野口也供认不讳。
全文至此毫无悬念了。心中不免失落了,原来案件这么简答,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些小曲折的,绝不会像我说的这般轻松和简单。再往下读才发现,至此才是全书的开始,后面的故事一波一波,悬念一个又一个,全都围绕一个杀人动机展开。一个负责的警察和一个狡猾的凶手之间的游戏,有掩盖婚外情的噱头,有校园暴力的场景,有影子作家的身影,在你以为故事要完结的时候,又有新的线索出现。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恨,不惜搭上自己的命?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恨,要精心筹谋每一个细节?真正的腹黑是自己杀了人,还要杀了死者的人格和灵魂,还要让人怀疑作家小气到毒死一只猫,还要给他戴上一顶绿帽子,还要夺走死者畅销作家的光环,带在自己的头上,还能让世人对凶手徒增怜悯之心。
之前看过《他来了,请闭眼》,也是推理小说,可看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霍建华,我是看过剧才看的书。可看东野圭吾的不同,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全靠自己的想象,根据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去想象野野口修的隐忍样子;想象畅销作家的意气风发;想象警察发现线索时的兴奋;想象作家前妻的车祸现场。作者只是赋予人物性格塑造,通过文字,读者仿佛就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你面前,你在他们的生活中漫步,看他们演出,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的衣着,或喜或悲,文字就是这么的妙不可言。
我是个胆小的人,从不看恐怖电影,不过徜徉在这样的推理小说中,只用透过文字,想象一些画面,有些小小的确幸。
看完全书最后一个字,闭上眼,独自享受一下文字带来的超快感。
《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