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周看一本书
我相信一个人的成长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信息输入”。信息可以是知识、经验、技能,而输入的方式包括上课、完成工作、学习技能、读书,社交、甚至是旅游。
在以上的选择中,门槛和成本最低的就是读书。当你能够每周读一本书,一年下来读上50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会发生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或许能立马让你升职加薪并提升你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仅仅起到改善心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读书一定会对你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并在不久将来的某个时刻,给你提供极其关键的帮助。
顺便说一句,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文字的信息量一定是最大的。现在抖音很火,很多人喜欢在上面关注一堆“如何说话”“如何混迹职场”的鸡汤号,但我认为这是自欺欺人。因为那15秒的视频的信息含量非常低,与其假装在抖音上学习和成长,不如就好好的娱乐和放松,然后该看书还是得看书。
2,每天坚持输出
我们都有准备考试的经历,当我们看了一遍课本和习题册以后,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结果一做题发现,明明看过的题目却突然不会做了。
其中原因是,如果没有主动输出的过程,人是无法真正掌握一个技能的。
这个结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都成立。我们可以在网上学习如何演讲,也可以通过和朋友的交流了解到把产品销售给客户的技巧,但是如果这些“知识”自己没有实际的运用,那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脑子里,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
所以,坚持输出就十分重要。仍然拿读书举列子,我们当然可以把读书当做消遣,但是如果把读书看做“成长”的一种方式,那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甚至写读后感。
把你的想法、见解都记录下来,并且写成正经的文字,这个过程叫“仪式化”,它能够大大加强读书的质量,把别人写在书里的知识真正吸收成为自己的能量。
完成这个过程后,成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当然,写读后感、写文字只是“输出”的一种方式。当你白天经历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时,晚上睡觉前在脑子里勾勒一下整个事情的流程,关键点,以及做的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这个过程也叫“输出”。
只不过,如果你“输出”成真正的文字,那就是一件正经产品了,可以放在知乎豆瓣小红书上,或者在某个时候送给你的弟弟妹妹、侄子外甥,这种感觉也挺好的。
3,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这个说法有点抽象,我先举个例子。
大部分人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实用技能、学习文件、面试经验、TED演讲的时候,都喜欢顺手转发、收藏、马克一下。他们以为在网上mark后,自己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去学习。
然而真像如何大家都懂:大部分人是收藏了以后,就当自己学过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问题出在哪儿呢?
问题在于,学习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件“累且不开心”的事情。当我打算翻开一本书好好学习的时候,脑子里会条件反射的分泌一种“不愉快”的激素,除非我们拖延、甚至放弃这一次的学习计划,脑子里才又回复到了愉悦的状态。
然而,大部分“成长”的过程都不是那么愉快的,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需要在一些“本来不令人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强行建立起“令人愉悦”的激励机制。
比如定一个学习计划,看半个小时书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
再比如,通过“输出”的方式把结果可视化。就像你玩王者荣耀的前5分钟发育过程也很无趣,但是因为5分钟后你就可以获得对战的快感,所以王者荣耀是好玩的。同样的道理,当你经历了一次困难的学习过程,但在短时间内就看到了自己学习的成果的时候,这会大大激励你开展下一次学习的信心。这个过程就是“正向激励”机制的建立。
当这种良性机制建立起来后,你会发现很多学习的过程,其实并没那么困难和乏味。为什么健身房都会放一面镜子,也是利用的这个原理。
不过最关键的一步还是:学会自己给自己定制一种“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
注明:本篇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喝粥小爷”原创,本人特别喜欢,遂发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