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学习,是一个家庭的事!
2月27号,我在学习《思维场域催育新术》的同时,也邀请家里的另外一位小伙伴儿和我一起学习。他在看了两本书的书名之后说:“郑老师就像接生婆一样!”我首先想到两本书的名字,“催生攻略、催育新术”,不仅要催生还要催育;再想想我们在编书、修改、校订的三年中,郑老师先督促我们利用假期赶快写,又督促我们利用假期赶快改。如果不是郑老师经常“催”,估计就没有这两本书的诞生!我们家的小伙伴儿,比喻得还真是贴切。
小伙伴儿翻看到《核心知识催生攻略》一书的扉页,看到主编与副主编的名字,发出一声赞叹:“哇!四位大咖!”对啊,四位特级教师,“大咖”这个称呼当之无愧!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三个词语在我脑海中盘旋,一是骄傲,二是坚持,三是对比。
体会1:骄傲,优秀的您带我一起走!
以前,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作者名就是那几个铅字,那几幅图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更加丰富了一些,有些铅字和图片变成了可以远远看到的人。而现在,这两本书中的编者,我不仅都认识,很多我还熟悉。我们不仅一起讨论、交流,编写的内容还一起阅读,评价。可以说,这是我们团队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因为,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带着我一路前行!
体会2:坚持,把不可能转变成可以!
如果在五年前有人告诉我说:“你会参与书籍的编写,并且这本书会正式出版!”我一定会睁大双眼猛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而现在,我会告诉你:“这是可以做到的!”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坚持阅读,坚持修改!
记得2015年的暑假,第一次听到要写书的时候,脑袋里一片茫然!经过郑老师的培训之后,更茫然了!因为,他说的内容框架我不懂,我需要写的部分“运用归因式策略培养学生复合性思维”,我怎么也模模糊糊的?
模糊,是因为这个主题中的每个词我都知道和了解一些,因为毕竟还是对3C知识,对思维发展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可是,这些词连起来之后,怎么就不懂呢?当时,也没太重视这件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了。可是,交稿以后,不仅我挨批评了,我们大家都挨批评了!因为,我们很多人写的方向都错了!于是,开始重新写!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就先购买书籍、查找资料,了解专业术语的意思和当前研究的情况,再阅读郑老师撰写的理论,最后才开始动笔写!这一次撰写的内容,虽然很粗糙,却比第一次写的内容好了很多,也有一些深度,更符合书中的语言体系。
这次写作,大概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一年中,脑袋里时刻都在想着应该用哪些案例来说明我的观点,还应该怎样表达更加清楚。让我这个特别怕写东西的人,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不过,现在看来,虽然死脑细胞的过程有些煎熬,但是,我对这个撰写主题的研究在逐渐深入,还是挺好玩的!
随后,就进入到修改阶段。经常听别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以前,我对这句话没有多大的感觉。因为,文章写得少,自然改的时候也就更少了!可是,在文章写好以后,放了几个月,再次拿出来看时,才觉得要修改的地方有很多!于是,又多次阅读,并按照规范的出版要求,多次修改!
为了便于排版后的校订,我们直接修在纸上进行了三、四次修改。可是,我的写作水平还达不到出版的要求,后来郑老师又利用了几个假期的时间帮助我们对两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改。直到我拿到书,与我写的部分进行对比,在短短几页的内容中,就有几十处对标点、字词、语法的修改!
辛苦了,郑老师!非常感谢!
有了第一次写书的经历,在听到我们还将用一年半的时间再出版两本书的时候,心里面淡定了许多,想着:写就写吧,反正第一次都写了,第二次应该比第一次更好吧!而且,这一次,我们要写的内容也是我们实践的成果!
体会3:对比,思维生态与成长生态!
在《思维场域催育新术》一书的“思维的生态”中,从“情境、言语、认知”三个方面讲到了内容生态,也就是环境生态。
学生的学习可以从这三方面创设思维的生态,帮助成长。我一边在读,一边在想:这何尝不是郑老师为我们创建的成长生态呢!
首先,提出3C,创设情境。在我们谁都没有听过3C,连知网都检索不到3C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大情境”中开始了探索之路。
其次,研究3C,丰富认知。既然开始课题研究,我们必然要弄清楚3C,于是我们又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研究,不断丰富我们对3C的认识。
最后,总结3C,言语交流。课题研究顺利结题,要交流;出了成果,要交流;编者专著,要交流。反正就是“逼着我们想办法说话”。文字的,口头的,帮助我们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回过头来看一看,看看自己成长的路,找准自己的方向。
在我们的口中,有一句大家常说的话“经历即成长!”让我们大家在这样的“成长生态”中,经历着、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