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乾隆和纪晓岚游江南,长江之上千帆竞逐,乾隆说,先生可知这江中有多少船舶,纪晓岚略加思考:“便是两条船,一为名,一位利”。其实再多思考,也许江中就“利”一条船,名实为利吧!
万历十五年在申时行首辅的故事里讲到了一段,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把玩下:
有个文官邹元标,在1577年得中进土,时年二十六岁。当时他还没有任何官职,他竟上书指出张居正的不肯丁忧的可耻可恶,这封奏章使他在午门外受到廷杖,进土的头衔革去,降为土兵,流放贵州的穷乡僻壤。一去五年,直到1583年张居正倒台,他冤案昭雪,才被召回京,任命为给事中,职司监察,穿上了绣有獬芳的袍服。到任不久又上书直接批评万历不能清心寡欲。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知是了”三个字,给他面子,免予追究文句的唐突。然而邹元标不识抬等举,过不多久,他二次上书,奏章上的用语更无忌讳,竟说万历扯谎,有错不改,而且引用“欲人勿闻,莫若勿为”的谚语,揭穿皇帝的装腔作势说他没有人君风度。这就不能不使万历勃然震怒,准备把这个不知感恩的谏官再次廷杖。
一个没有职务的进士,从七品的下级文官,过去对朝廷的唯一贡献只是检举了张居正,今天居然具有这种道德上的权威,敢于直接指斥皇帝,其凭借者安在?万历和我的看法一样是,邹元标和其他净谏者并非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这些人把正直当作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议论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
这样的做法,说明了忠臣雅土的名誉,确乎是一种高贵的商品。尤其是底层官员,一鸣惊人也就在于其中了,有了正直不畏强权的名声,自然强权也不会“强煎民意”,为了一个人搞得民声鼎沸,而沽名钓誉之人也就以此成为了典范,从而仕途一路晋升,名声有了仕途也就开了,利益也就接踵而至了。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甚至于出现了诸如“南山隐士”这种现象级的以名博利的途径。
现今的社会生活,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向前看”更多的在“向钱看”,以名博利的谈资就更多了。暂且不说靠名谋利的“贵️圈”,好的,丑的,甚至是让人厌恶的,好像只要你出了名就会有人关注你,就会得到利益,甚至“江歌杀人案”里的懦夫女都能粉墨登场,还有红十字会的郭美美,靠卖情怀的国内非原创歌手们,甚至于一些所谓的知名作家,导演这些大众思想的引导者也以哗众取众来博得关注,来更加知名,普通大众更是在直播软件中吃只老鼠都以此为能事。鲁迅说,“不在此中沉沦,就在此中死亡”,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娱乐至死的趋势,让人心生恐惧。
说的偏了题,其实讲了这么多也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对于“向钱看”的这一部分人来说,名更多的是为了利;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向前看”的更有力量的那部分人,诸如我国核事业的埋名数十年的老前辈,以袁隆平为例的为了国家更好生活的实干科学家们,为了民众的健康,不停奔走的钟南山院士,等等等,这些长者实至名归,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