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谈谈阳气(三)”
好,我们继续谈阳气。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这段话给我们一个重要警示,就是“烦劳”。它有两个含义:一是烦恼伤神,二是烦恼劳作,这个劳作指体力过于劳累。如果一个人经常烦劳,他的阳气就会驰张于外,在身体里待不住了,精就会枯竭。古人讲:“阳气者,贵于清净”。人内心清明干净那么就会阳气足,但是人的内心如果被烦恼的事情所纠缠,就会不清净,身体又过于劳作,精就会被摇动而固藏不住,神气就会铺张于外,那么精气于内里就会枯竭;这种情形在春季、秋季、冬季时还可以勉强支撑,等到延迟积累到夏季,就会使人煎迫而厥逆,从而导致目盲耳聋,视听皆废的后果。清代的张志聪讲:阴阳的要点在于阳气的密固;烦劳就会使人的阳气向外散发,阴得不到阳气的温暖就不会牢固,那么人体的精就会自体内而出;秋冬季节阳气在内收藏,到了夏季阳气则张浮于外,所以就更加内虚而形成煎厥的现象。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也。这就是烦劳对阳气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持充足的阳气,内心就要清净,不要烦劳。
好,我们再看,阳气不固,人就会发怒;而人如果大怒,内心情绪激动,则人的形体气机、经络都会阻绝不通,不通就会导致血淤积于心胸之间;由于这个怒气只升不降,在上面下不来,那么气就流通不动了,所以容易使人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样的厥逆现象。如果气血不流通,筋就得不到滋养,于是就会受伤,由于筋受伤,就会有粗筋出现在小腹上,胸腹有不能容物之感的鼓胀现象。这就是由于阳气不固所导致的大怒,而引发的非常严重的后果。
又有,人当出汗的时候,有的人或左边或右边会由于阻塞而无汗,那么没有汗的半边身体,他日必然有偏枯的危险,从而会导致半身不遂。
又有,有的人在出汗时,毛孔还没有闭合,就用凉水洗脸,由于出汗时,阳气正在泄出,突然被寒水制之,于是这个阳热就郁结在皮内,湿邪就会凝结,于是就成为痤疮或痱子,痤疮大,痱子小,就是所谓的风瘾。
又有,有的人喜欢食用肥厚的所谓美味食物,由于食用这些肥厚的食物很容易引起人的内热,于是由内热就会转而化为大疔。
又有,有的人在干体力活时出汗,在有风的地方乘凉,由于出汗时毛孔张开,凉风一吹,寒气就进入毛孔内,开始形成的是粉刺,后来郁结久了就成为了痤疮。
上面这些,都是人体的阳气不牢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