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作品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即现在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81年该所连续翻译出版了作者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来又翻译了《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经在中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一、作者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的对待给学生的评价。
平时工作中,我们一遇到学生出现问题。生了气,就丧失了教育学生的信心。不惜用恶言讽刺学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差。
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
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我们有些老师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备课教学,但是脑子里想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眼睛盯着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少思考和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呢?
苏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参加读书会时,德静老师所说的一句话。一个老师,如果他的眼前只有课本和教学参考书,那么他的学生就不会走得很远。是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最近的中招成绩,能决定着学生的升学前途。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升学就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对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每个人将来的幸福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会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教育是国家之本。为计更应深远。
三、苏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1.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2.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3.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爱读的书。
他特别指出,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老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人。
苗旭峰老师在介绍厦门教育时提到,沿海和内地教育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内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补自己的短板上。沿海学生主要是发展自己的特长,避开自己的短板。这一补一避,我忍不住感叹,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拉开了多大的距离呀。
不同教育理念导致孩子发展的差别之大,我们周围已经充分得到了验证。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同事家的一对儿女,儿子聪明,学业顺利,后来考取了名校研究生,前途无量。女儿学习方面表现的比较迟钝,父母抓紧一切时间为他补课,但成绩起色不大。后来,但这孩子形象好,嗓子好,父母让她学习音乐,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生活的也非常幸福。这姑娘,何其有幸,拥有这样明智的父母。但我们更多的孩子,可能因为偏科,不能继续学业,影响到一生的发展。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时挖掘学生的才能。什么叫个性?就是一个人不类同于别人的思维品质、智能结构和人格品貌。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就不是类同的。个性的发展首先源于兴趣,让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兴趣。因此,学校不是只给学生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并成为他的爱好,这样将来才能成为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四、苏非常重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把它们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最重要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学生的幸福生活。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
他不仅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是我们每位教育者永远的楷模。希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得到真正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