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煮茶,多用茶釜(就是我们今天炒菜用的铁锅)。将碾碎的茶叶和少量盐,放入锅中煮开后,用勺子将茶汤分成入盏即成。宋时,煮水不再用铁锅,改用长颈、带盖的汤瓶。将丝绸小袋中的团饼茶捶碎,熟碾,过筛后的茶粉直接放入碗中。汤瓶中水煮沸后,将沸水倒入茶盏,并用竹制茶筅不停搅拌,直到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沫饽)为止。这就是宋朝最常见的点茶,待客礼佛一概如此。
来到中原学习的日本僧人将这一饮茶技术带回岛内,逐步演变成为日本人崇尚的茶道“茶之汤”。
公元960年前后,有宋朝官员陶谷写成《清异录》,其中的《茗荈录》记录了当时品茶习俗的变化: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入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
从茶百戏开始,一种新的品茶方式(斗茶)开始由建州地区流行起来。斗茶的输赢取决于谁搅拌的茶汤表面能形成厚厚的泡沫(沫饽、乳花)且经久不散。斗茶之风迅速风靡全国。文人、诗人、官员皆好斗茶,并因此发展了极为繁复的茶汤品鉴过程,其风之盛不逊于今日的品酒会。
斗茶采用的茶叶,主要为采于建州的腊茶为上。为了展现点茶技术的高低,参加斗茶的文人雅士要在各个环节上力争完美呈现:碾茶、筛茶、侯汤(掌握泡茶用水的温度)、熁(xié) 盏(注茶前用沸水或炭火给茶盏加热)、点茶(令茶汤盏面起沫)。由于很难观察到汤瓶中汤水煮沸与否及其沸腾程度,斗茶时要通过仔细聆听水声来分辨汤水的老嫩。“如风入松,如水过溪”的煮水声,为最佳的点茶时间。
点茶以前,必须先热茶盏。用冷盏盛茶汤,则茶不浮。点茶时,茶和水的量必须恰到好处。盏中放入细研茶末后,注沸水少许入盏,先调成膏。再执汤瓶往茶盏中点水,点水时不可破坏茶面,同时用茶筅不停旋转击打茶汤,使其泛起汤花。如果水质浓稠,茶乳交融,饮茶后盏面胶着不干,称为“咬盏”,为点茶中胜出者。茶少汤多时,盏面的沫饽容易消失,或者与盏壁不咬合,露出水脚,即所谓“云脚散”。斗茶中,谁点的茶“云脚”早散即为败者,而以茶汤咬盏时间长者为胜。
斗茶之风催生了新的茶具。唐时,最美的茶汤呈浅黄绿色,越窑的青釉瓷和河北邢窑的白瓷最能呈现这一汤色之美。这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了宋代,上品的茶汤标准是盏面有一层厚厚的沫饽(乳花),乳花越鲜白越好。这就需要有合适的茶碗,以评判哪一碗先起“云脚”。盛行的斗茶风尚为建窑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在建窑黑釉茶盏中倒入茶汤,鲜白的乳花极易分辨,也很容易看出汤花相接处水痕出现的早晚。
建窑烧制的茶具中,紫黑釉兔毫盏最负盛名。茶盏内壁的兔毫纹是釉面里的细微气泡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窑变。烧制过程中,由于气泡破裂,融化了的含铁矿物质会产生流动并结晶,在茶盏内壁纵向形成黄棕色的兔毫纹。除了釉面绀黑,釉质光洁以外,人们喜欢用建窑茶盏斗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窑茶盏壁与底厚,易于保温;碗形和碗底大,易于茶筅搅拌。传统的建窑茶盏在上边缘以下多有一道凹痕,腹底部釉水垂流聚厚(如钟乳石),这是茶盏在烧成过程中,倾斜放置所致。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