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东亚内陆的农耕文明重经验,儒家文化契合这种文化背景。现代社会已经摆脱了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摆脱宗法家族,成为了工业文明的核心家庭。无边界复兴传统文化会有被民粹主义利用的危险。这是后发国家必然遭遇的文化困境,传统思维文化模式不容易改变,对外来文化有排斥倾向特别有利益集团因为自身考量参与以后,情况更加复杂。
第一,看世界(不看世界一味躺在传统上,只能固步自封)
大历史观不能就传统谈传统,必须把中国放在世界史上来看,否则看不明白。由于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由过去国别史进入世界史时代(马克思黑格尔提出世界历史最终形成)以后继续发展出几次工业革命。由早期殖民扩张到现在世界市场,是资本借助航海发展向全世界拓展过程。按照现代化理论欧洲是原发现代化,有一套配合的联动机制,使得它的发展更加平稳持续(宗教改革《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卡尔马克思考察东方世界小亚细亚模式王权专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结构是父权制。马克思韦伯《儒家和道教》认为中国的文化缺乏理性不可能诞生西方工业文明。制度习俗心理严重滞后于经济,我们却已经进入世界市场,导致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在一起变得异常复杂。但是现代化是不可逆的,马克思说哪怕现代化是用人头酿造的酒你也不得不喝。我们只能找到传统中符合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对接。不管多难都要让传统和现代和解,如果抵制现代化走回头路会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小平当年也提出来再不改革,中国有可能被开除球籍。亚洲四小龙都是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后发虽然有传统跟现代的张力但善于运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
第二,续香火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到底哪些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什么传统?文化传统是活的是需要我们继续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已经发生过的)
1、原则
符合文明普遍主义
契合现代化
2、方法
回到轴心文明(找到坐标,雅思贝尔斯)
理性的觉醒哲学的突破(超越族群关注根本性问题,具有普世价值内涵)
原始儒家道家比后世儒家和道教更关注普遍性问题,后世儒家道教更关注当时状况,道教比道家更重术。不单是生活需要反思,对于理论同样需要反思。每个王朝末期都会出现新的思潮进行理论反思,作为新王朝一种思想文化形成的动力。社会历史批判思潮对固有矛盾的反思,代表进步方向比正统思想更有价值,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到了顶峰。
第三,接地气
侯外庐明清启蒙说,明末清初人的重新发现,初步民主思想。
延伸和感悟:我记得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有过这样的描述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原君者乃言君之本末,君之本质,在近500年前的明末中国人已经如此深刻的阐发君主的本相,那时候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开始,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不是满洲人入主中原持续一百多年的文字狱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有人说满洲统治中国导致中国历史倒退500年),近代文明不一定就不会诞生中国,中国也不是天生缺乏民主的基因。因此很赞同罗老师说的要接续传统,应该接入晚明思想家的。正如罗老师的分析,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发出来的,又能跟现代自由民主文明完全对接的思想,比我们抛开自己另起炉灶不会有水土不服之弊。
罗老师接着感慨道,但八十年代以后基本这种观点被中断,因为西化派不满意,保守派不待见,导致这种有益的探索停滞不前,这是很可惜的。
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传统,无法不面对的。承认历史传统,这是现代化模式不同内在依据,关键是传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化,多大程度能够自然的跟现代普世价值对接。不存在离开现代,笼统的传统。有人提生活儒学乡村儒学,反映我们开始为传统找位置,这是一种进步。还有人提出如公民儒学自由儒学,有人提出乡村儒学,这都比较接地气。功夫论儒学认为儒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人合一演变为现代人和自然的生态伦理,我们更多只是借用了这个名词,天人合一原本是谈天道和人的关系,在现代人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基本没有古人这方面意思。对三纲五常的态度,三纲抛弃五常保留。
找到富有内在生命力又能跟现代文明打通的传统。仁爱需要推广出去由亲亲之仁推向更普遍的对象。符合古代礼法不一定适合现代,简单复古不是好的方式,礼某种程度具备法的作用,礼发展成礼教对人束缚性很大。
罗老师对当下一些学习传统的看法
读经教育,用几十万字的古文塞满学龄前儿童,不利于他们将来接受现代文明(个人也觉得这种做法跟过去私塾教育基本没有多少区别,至多加入一些外语教育,但如果没有对传统的反思,不让孩子明白为何要学习传统或者至少懂得一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一味灌输古人思想,这是既无新意的复古更是一种倒退。)
把传统文化商业化极大损伤了传统,把老子文化演绎成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白酒贴标签),把轴心文明庸俗化不是弘扬而是毁灭。
总之必须推陈出新,否则是扼杀传统生命力,只是一种思考不是结论
提问环节
1、谢谢您的今天的讲座,您说到了自由民主在晚明有对接可能性,但我们知道西方还有一个希伯来传统,而且西方发展出民主自由跟这个传统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王国维在他的《殷周制度论》曾经提出“中国文化之变莫剧于殷周”的论断,请问这方面您是如何看待中西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这方面资源可以借鉴?
我没有研究宗教,就个人观点不必要完全跟西方对接,只要能让中国人安身立命,不一定借助宗教
2、您是《哲学研究》编审请问您看稿的标准是什么?
选题很重要必须了解西方哲学,而且你自己要感兴趣,版本可靠出处明白,文字精炼,条理清楚
附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之《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明夷待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