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两角山记
入冬来,天气总是苦寒,大多阴云密布让人不想外出。今天大雾至中午方才散去,露出的几缕阳光已经使人心畅神怡,觉得暖意萦绕满身。女儿似乎也感觉到了外面暖暖的,几番哭闹着让带出去玩,县城内出来商场也没地方游玩,于是决定带他们去两角山。
两角山,在县城北10公里,历来是洋县的名刹,有南金鸡山北两角山之称。然而本地人是很少去爬的,大概觉得它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黄山的灵秀,也没有五台武当的仙气。当然最主要也是名气太小,小到本地人很多没听说,也就谈不上去过了。
去往两角山开车逆灙水河而北向,在河边的湿地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禽朱鹮,或低头觅食,或逐水而戏,或数只展翅飞翔,丹脸长喙,粉色霓裳,犹如遗落人间的仙子,又如落魄的贵族公子。真是我见犹怜,引得喜爱摄影的人们竞相追逐。
再往北,路过文同村,文同者,文与可,苏东坡之表兄,北宋750年左右在洋州任知府,喜爱此地修竹俊美,在这里修筑了筼筜谷,公退之暇用于休憩,于是才在这里留下了胸有成竹的成语,留下了洋州三十景诗,后来苏东坡与鲜于枢又分别留下三十首和诗,在诗坛成为一时佳话。当然在文同离开洋州一千多年,这里或许叫做筼筜谷。或者叫做其它名字。再后来白莲教在这里打了一仗,留下许多孤魂野鬼。为了超度这些亡灵修了孤魂庙,这里就改为孤魂庙村。再近些年,为了发展旅游,也为了借助文同的名气,又将这里改为文同村。不管怎么说,这里的人是记得文同的。
峰回路转,一路一路迤逦而行,路上少有遇到几辆车或人。于是让妻子练习开车直至山脚下。上山的路还是有些陡峭的,油门给足向上冲,两边的树木向后飞速的让开了道,早些年曾经骑摩托车来过这里。现在已经完全不知道当时是走哪条路上来的,在没有导航的年代还问了许多住户才找到地方。到了半山有一坦的场地。就将停下车子,略做休息后走向山顶。
山顶树木茂密,大都是乔木,落叶满地都是。站在这里看也不是很高,大概一百多米吧,通往山顶是端端的台阶,约有数百步,直上直下,大有直上九霄之势,又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压迫感。拾级而上,脚踩在干枯的落叶上窸窣作响,若是在夏天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爬虫跑来跑去,这是冬天不用害怕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山必定有庙。台阶不远处就有土地庙,供奉着土地爷土地婆。孩子们蹦蹦跳跳,边走边拍照,还要探寻新鲜的事物,发现几颗橡子,孩子们就高兴的不得了,殊不知这是我们小时候玩够了的。慢悠悠的上了山顶,若是一个人肯定一口气就跑了上来,看来老还离我有点远。山顶建有灵官殿、财神殿,给孩子略做解释,于灵官殿东有一断碑,刻着乾隆五十年的字样,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再向东有一片平摊的场地。映入眼帘的是几株合抱的古木,近了看是柏树和槐树以及朴树最大的有八百年了,据说当年刘邦取灙骆道往关中路过这里所栽。正对着古树为两角山山门,为穿廊式山门,正中这些两角山三个榜书,古建斑驳,为清朝时的古物,山门西侧立着三方碑,记载着历次翻修之事,山门东则放置着一方石碾,女儿说这是人们吃饭的桌子,儿子则问石碾是从山底搬上来的还是在山顶采石凿就的,这就不得而知了。进了山门,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两侧供奉着三清和几个女性神仙,再正殿供奉着斗姆元君,据说是北斗七星的母亲,大概与泰山的碧霞元君是一个吧。正殿后面有一个偏殿,大概供奉着玉皇,还有一株数百年的桂花,枝叶繁茂。桂花下面是一方水池,这是山上唯一的水源。周围有着断壁残垣。使这里更增加了沧桑和肃穆的神色。再向东,一小山丘,之前来一片废墟。这次倒看到新建了一座四方的阁楼。
稍作游历,人乏口干。太阳已渐西斜,下山之时,看着台阶愈加陡峭,数年前爬天门山,尤能健步如飞,今年爬华山,下山的时候已经觉的膝盖有些疼的厉害。而这次带着孩子们下山更加不能大方了。需要时刻看着他们不能磕着摔着。
下到底下时,远远看到一条白狗,白狗后面又走着一位老人,一人一狗走向台阶。我想这应该是山上的守庙人吧,孩子们说。我们开车上来尚且要那么久,老爷爷走上来不知道要走多久呀?我告诉孩子,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也易者亦难,我们认为山高路远,在老爷爷看来也不过是寻常。就像这座山,本地人认为,它没有名气,不够险峻。不值得爬,想着以后去爬三山五岳。殊不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志在三山五岳者,不以此山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