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穗千重浪,红烛社员聚一堂。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划准备,红烛读写在10月28日终于启动了!
读书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早有定论。“读书破万卷”揭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腹有读书气自华”说明了阅读与内涵的关系;“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诠释了阅读之于人生态度的影响……但真正点燃我读书激情是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新网师在太原举办的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的活动。短短的两天培训,让我从一群真正热爱学习、热爱成长的群体里见识到什么是“阅读”、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成长。李镇西老师“做教育原来的样子”、郝晓东老师对新网师“白头偕老”的执着精进、孙影老师阅读的“输入”与“输出”、榜样教师充满激情的阅读经历分享、参训者趋之若鹜顶礼膜拜的眼神……还有新网师不计年龄、不论身份的包容精神,退休年过六旬仍活跃在新网师的马增新、郭良锁、郭小琴老师的退而不休的学习精神;已经改行离开学校但却一直在做最真教育的凌老师;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放弃自己商业帝国到最边远的陇川支教的秦老师……他们至真至善的教育情怀、勇猛精进的学习精神,无一不震撼着我,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教育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就在那时,加入新网师、坚持阅读、成立读写社的念头一下子就从脑子里蹦了出来。
加入新网师的心愿在8月中旬就如愿以偿。但因读写社没有经验可取,虽然进行了很多思考,做了很多工作,一直觉得准备不够充分,直到我调离原来的学校还没有启动。就在离开原学校前,我跟校长说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尽快成立读写社,当然这也是我到新学校的愿望。
新的岗位,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成立读写的念头更强烈了!
在通过推门听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中,我发现老师们存在的一共同问题就是对阅读的不重视,总以为老师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就行,其它的可有可无,做做样子就行,加上教学工作的纷繁复杂,很多人都没有阅读的习惯。不仅老师不读书,就连让学生午间阅读老师们觉得是浪费时间,还拿出许多理由来搪塞,若不是反复分析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加上行政命令根本开展不下去。
温儒敏在2019年中语会换届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想用好新教材,老师必须跟上去读书。”“再说说高考,也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温儒敏的话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如聋发聩!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责任,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其一,“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未来,教师资格的网上定期注册,教育部门管理体制的改革,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会成为硬指标,读书少的问题就会成为影响老师的突出问题;其二,统编教材“读书为要”的编写特色,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教师只有跟上这个“量”,跟上这个节奏,才能用好统编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三,高考制度的改革将语文分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考语文命题对阅读面、阅读速度考查的风向标也影响着初中、小学的考试制度,阅读跟不上,就无法学好语文;其四,作为育人心智的教师,本身是要有心境的,心境就是教师的学养与人格素养。教师要有心境,就需“读书养性”,就需要我们拥有“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拓展我们的视野,与智者对话,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气质。在看到温儒敏的讲话后,联想到老师的情况,联想到让学生午间阅读老师们的反应,读写社的成立势在必行!
通过招募确定读写社成员、多次召开筹备会议、与其它读写社的交流与沟通后,读写社在历经近两个月的筹划后终于按预期的时间启动了!
简短的启动仪式结束后,就进行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次线下共读活动,由我和尹春晓老师分别领读。
为了避免老师们产生畏难情绪,又能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融合在一起,读写社起步阶段采取了低起点的功利阅读。一是没有选择读经典的教育专著,而是根据学校实情确定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农历的天空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四本共读书目,把阅读与新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既解决了学校和老师们现目前面临的任务,又让老师们尝到阅读带来的果实,从而产生对阅读的期待,形成习惯。二是在共读时,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探究新教育和高效课堂的问题,让老师们在书籍引领下、在集体智慧碰撞中答疑解惑,去享受阅读带来的红利。
在共读开始,我请小组成员结合课堂教学说说在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令你感触深刻的是什么?哪些地方难以读懂或在实际教学中有难度?在交流中,各位成员各抒己见,结合实践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能看出老师们的阅读的用心,听着老师们的侃侃而谈,看着老师们交流时发光的眸子,我感受到来自成员生命拔节的声音。到郑传莎老师交流时,一个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平日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体育老师才开口就哽咽得无法言语,红着眼圈,眼泪四溢。我想她这种情况即使不交流也不勉强,因为她是由我的下达行政命令必须参加且没有交阅读史一位特殊的成员。不想,下一位老师才交流完,她就说“我接着来交流吧。”她的交流就在泪水纷飞中、在几度的哽咽中把她的阅读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直至现在一一道来,在她的交流中,我看到一个因学不会拼音被老师站在讲台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忍受老师用扫把扫脸的无助而又屈辱的女孩;看到一位因第一次高考语文仅仅40分与梦想失之交臂的伤心欲绝的女孩;看到为梦想又走进学校挑灯夜战日夜苦读语文的追梦人;看到大四为了普通话测试过关苦学拼音的倔强女孩;看到为与孩子共读“四大名著”,即使读四遍也读不懂还是坚持如初的称职妈妈;因为别人看来区区一千字的阅读史睡不着三天三夜的也憋不出的自卑的老师……听着她哽咽的话语,我的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为她的上进,她的不向命运低头,她的担当与责任……成员一次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我想掌声不不仅是对郑传莎老师的鼓励,更多地是对内心的一种自己认可,也是表达自己行动的一种决心。看着她,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有价值。交流结束后,我对成员们说:“我们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母亲,我们不希望郑传莎老师的遗憾与追恨在我们学生和孩子身上重演。做为双重身份的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的阅读与点燃学生与孩子的阅读,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为人师、为人母的我们为学生和孩子做的最大善事。”我又把赫晓东老师对我说的“真情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告诉郑传莎老师,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把她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是最好的阅读史。两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还没来得及反映过来就到了,看着老师们意犹未尽而愉悦的表情,所有的累,所有的苦,在那一刹那化作幸福的甜蜜。
读写社的每个成员在学校是教师,在家里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每天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承担起照顾家人、操持家务的重担,参加读写社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恒心与毅力和甘于寂寞的孤独。但我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最终会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到时我们一定会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我们的阅读经历,有我们的写作思考,更有我们一路成长、一路欢歌的喜悦,那时,我们可以欣慰地说“不负岁月,不负自己”。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晃动一棵树。读写社的每一位社员就是学校阅读的第一朵飘动的云,第一棵晃动的树;我们将去推动另一朵云,去晃动另一棵树,去做阅读的火种!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老师,去做学生榜样、孩子的榜样;用阅读去涵养自己、去塑造自己、去成就自己、去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