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上午,“老顽童”来到了包头市图书馆多功能厅,《老顽童对话小作家》活动如约举行。
小作家是作家水孩儿的13名学生,老顽童则是阿勒得尓图先生。由水孩儿亲自主持。
阿勒得尔图(陈鹤龄),蒙古族,生于1958年4月。现任中国文化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阿勒得尔图1979年始于文学创作,近30年来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红岩》《草原》等全国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1996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扎兰屯民族宗教志》于2000年8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文学作品集《纵酒踏歌》于2006年5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水孩儿说,说是“小作家”其实还不能成其为“作家”,但在它们身上已经看见的作家的影子。写作课上半年课程她选了莫言、朱自清、鲁迅、沈从文四位“老师”,分别从学故事,学语言,学思想,学自然的角度讲析文章、教授写作。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张越写了《月光下的身影》;学习了莫言的《会唱歌的墙》,赵莹写了《我的家乡哈素海》……孩子们强大的爆发力让她震惊。
十三名同学张越、葛明卓、刘懿榕、薛璟雯、赵莹、孔婧怡、庞博、咪啦、鲁阿希达、刘恒麟、王福静、张泽腾、张家豪分别登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他们稚嫩的声音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对生命的思索……他们虽小,却是一颗种子,这粒种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能量,酝酿发芽,待时日,便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我想,请朱自清、鲁迅、莫言、沈从文这四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目标,来引领孩子们,就不单单是学文了,因为他们不仅有文采,更是有思想,有气节……所以说,起先想当明星名利双收的孩子们,现在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教师,有的想当维和军官……
正如葛明卓同学的妈妈所说,我们不要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呆若木鸡,孩子们需要的是灵魂的唤醒。
“老顽童”上台了,拎着一个大大的背包。起先我很奇怪,他难道还需要道具吗?果然。您且听他慢慢道来。
阿勒得尓图老师演讲的主题是《生活与文学》。
首先,阿勒得尓图老师对孩子们的表现予以了极大的肯定和赞赏。
鉴于孩子们的文章中多次出现古典诗词中的花草,比如“梨花风起正清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阿勒得尓图老师说,花有很多种,有鲁阿希达草原上的花,野性十足,也有室内的花妩媚动人,过年的时候他也买了一盆花——蝴蝶兰点缀书房,它是那样的柔美,婷婷玉立,它为他的书房、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和温馨。
可是有一天,一个花瓣落下来了,然后就是第二瓣,第三瓣……终于,最后一个也落了下来。它们全部凋零了。他捡拾起每一个花瓣,在阳光下晾干,收集在两个瓶子里。
它们灿烂地开着,潇洒地落了,最后带着阳光的温度相依相偎在一起,这一切多么的富有诗意,这一切多么的令人感动!这一切都是因为它们的主人,他的怜爱,他的温情,甚至他的悲天悯人的孩子气。
他抬头就能看见它们,它们是礼物,是情怀,是潜移默化的温馨。它们从枝头跌落了,却开在了他的心里。
阿勒得尓图老师从他的背包里拿出了那两瓶子花瓣,紫红色的它们,依然安详,安详在瓶子里,在岁月里,也在人们的心里。
阿勒得尓图接下来讲了几个写花的故事。一个是清朝的耿自珍。
耿自珍辞官回乡途中走了一年,却写了315首诗,收录在《已亥杂诗》里面。其中有一首《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志情怀。
接着阿勒得尓图老师吟起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更接近于耿自珍的思想境界。
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阿勒得尓图老师一再强调孩子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格局,谆谆教诲令人难忘。
阿勒得尓图老师说,这个世界上写不尽的题材,写不尽的人就是母亲。谁的母亲都是伟大的。他小的时候,物资匮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是母亲一个人把所有的艰辛都扛在自己的肩上。
母亲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养育他们长大,还对子女给予深切地厚望,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头名状元金圣叹,就怕山东纪晓岚”……虽然母亲可能也不懂具体的意思,可是对头名状元的渴望或许就印在了阿勒得尓图老师的心里,这与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一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母亲还支撑起一家人的希望,曾为了阿勒得尓图老师五块钱的路费借遍了全村十七户人家。可以想见母亲在乡亲面前的笑脸及谦恭,那是她儿子的前途啊,在她的手上,她义无反顾。
儿子成人了,母亲却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哀伤在阿勒得尓图老师的心里挥之不去。
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还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阿勒得尓图老师拿起他手中的笔,把母亲几十年的岁月浓缩在一千多字里面。几个小故事,写出了母亲高尚的情操,也写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思念啊。
这篇《大河奔流的母亲》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刘文奇先生把它写成了一幅八米长卷的书法作品。
有诗被写成书法作品,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有词被写成书法作品,比如《沁园春·雪》,而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被写成书法作品,可以说绝无仅有。因为什么呢?因为“母亲”,因为“母亲”这个神圣的字眼。母亲目不识丁,可是母亲是一片沃土,是一切的源起,她培育出了娇艳的花朵,也培育出了参天的大树!
最后的互动环节,阿勒得尓图老师和在场的学生和书友交流了几个问题。
书友王海容问了阿勒得尓图老师关于他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乌兰牧骑》的情况。他充满深情,如数家珍。二十六万字的珍贵资料,是他十年的心血啊。《乌兰牧骑》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特辑”,被《人民文学》率先转载了六万字。这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宣扬,相信也有对阿勒得尓图老师所有努力的认可。
学生王福静问了关于写作技巧的问题。阿勒得尓图老师说,没有技巧是最高的技巧,写作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把握和理解,对身边事的感受和感悟。所以,写作就是观察、理解和认识。
最后水孩儿请阿勒得尓图老师为孩子们推荐一些书籍。阿勒得尓图老师说,优秀的文化传统离不开《诗经》,唐诗太多,李白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晚唐的李商隐也非常有个性,建议读一些他的诗,他的诗,反应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历练,读起来非常扎心。扎心才能入心吧。关于宋词,阿勒得尓图老师建议读李清照的词。四大名著里面,阿勒得尓图老师特别推崇《红楼梦》,他的藏书里面有130多种《红楼梦》,读过十几个版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含义深刻,意境优美,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民国以后的文人,他阿勒得尓图老师特别推崇沈从文,他身上有股匪气,坎坷又乐观,他虽然没上过大学,却比许多有文化的人写得好的多,他的作品都是从他心里流淌出来的……阿勒得尓图老师现在的阅读重点在外国文学上面,尤其是俄罗斯的作品,比如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两个小时的时间转眼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很平凡的两小时,却又很不平凡,因为阿勒得尓图老师的学识、胸襟、情怀……当时间浸润了美好和高尚,那么它就是难以忘怀的。
我想这两小时将永远铭记在“小作家”和书友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