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我经常搬家,每次搬家都有不得已的理由,因此养成了扔东西的习惯。不是非要不可的东西,全部被扔掉了,纸质书是重点。一直舍不得扔的纸质书就是安妮宝贝的一本作品集,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短篇小说 《七月与安生》。
这种喜欢是隐秘的。就像我生活在古老静谧的小镇,却为欧洲的重金属乐队主唱着迷一样,难于与周围的人分享。
以前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喜欢这个故事。七月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而安生是一个那么残缺不全的形象。当经历了足够的世事,《七月与安生》电影的上映让七月的形象鲜活地出现在荧幕上之后,我终于有了答案。
安生的迷人之处在于她代表着青春的自我、叛逆、迷茫和激情,而七月代表着平静、庸常但安逸的生活。
她们性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因原生家庭养成。缺爱的家庭让安生变得独立、倔强、叛逆、自我、古灵精怪;从小不爱读书,不受束缚,但实际上她生性纯良,渴望获得关爱,对人也特别的真心。而七月父母给予的足够的关爱,让七月对人有充分的信任、依赖、顺从,她乐于按照父母设定的人生道路安全地走完一生。
影片中,初中毕业的安生剪短了头发,搬到出租屋,开始了独立自由的生活。安生兴高采烈地把七月带到自己破旧的出租屋,两人躺在连床架都没有,只有床垫的床上,憧憬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这个时候,安生还没开始工作,也没有遭遇爱情,她不知道挣钱的难、情感的纠结,在她眼里,这些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她和七月能在一起。
七月对安生有多重要?七月更像是安生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和依靠、唯一懂她的人。所以当家明在山顶的寺庙跟安生表白的时候,安生拒绝了。但她对家明已经动心,她无法让自己同时面对七月和家明,于是她选择了离开他们,去北京。
去北京,就可以解决问题吗?我们常常为了成全谁而离开,然后在异乡一边流浪,一边想念,独自承担”成全“他人的代价。安生可以去北京,可以去海上,可以去西藏,唯独不能回七月和家明所在的城市。外面的世界带给安生的是打工的劳累、经济拮据、“让人难以忍受的臭男人“、孤独和寂寞。安生说:“……我终于走遍了天涯海角……七月,我累了,可以回家了吗?”
这一场只有在青春期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精力去执行的出走终究要结束。七月的怀孕给了安生这个结束的机会。而七月留下的孩子也成了安生必须回归正常但平庸的生活的理由。
曾经是上班族的安妮宝贝,在写完《七月与安生》 这个故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长达10年、边写作边流浪的生活。07年她生下女儿,之后的作品多了一份把心放下的平和。她自身的变化恰合了安生向七月的转变。
我们都曾经在青春年少甚至不再青春年少时,经历过那么一段时光,自我、叛逆、充满激情或迷茫,我们讨厌庸常的生活,看不出它的价值,以为自己一定能改变什么,成为什么,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从此逃离出去;我们把一段感情、一个目标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横冲直撞、无所畏惧、于世不容、 付出代价。
之后回想起来,是不是觉得自己是那么地不切实际、那么傻?但是那样的执着、单纯和美好又何尝不是一种珍贵,即使它不曾结出我们期望的果实,也会成为生命力绽放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