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实际上说的是家庭教养的认识误区。结合我们的国情和我个人的观察,我认为我们的父母在养育孩子上存在的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养以孩子为中心
子女教养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会毫不犹豫地说:“养孩子当然是以孩子为中心呀”。
但恰恰是这个观念以及带来的养育模式,是导致家庭中大部分失望、担忧和不和谐的根源。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总是会让父母不由得把目光投向未来,为了某些未来的目标培养孩子。这些目标让父母为孩子设定各种明确的任务从而给孩子带来了各种压力。
但是,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关注当下孩子的状态,不是让孩子去匹配我们的期待,而是父母与当下的孩子建立联系,认为他们的样子就是现在他们应该成为的模样,让我们的教育方法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我们的教育方法。
因此,家庭教养的焦点应该转到父母自身。当父母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子女身上时,子女教养才会有成效。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受社会文化、自身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基于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抚平的心理创伤随时爆发的情绪,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和我们最亲密的人--孩子。
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看不见的一面。我们要严肃看待这些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正视这些创伤,否则我们只会让孩子延续那些使我们痛苦的不成熟行为。
唯有父母自己觉悟才会有所改变。这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和自我觉察、不断追求和持续成长。遇到问题,先向内观,而不是向外求。面对错误,去思考我们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机会而不是内疚自责。看到孩子的美好及时鼓励,而不是对坏的行为抓住不放。
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赐予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让我们保持觉醒,不再控制和管束。让孩子从我们的期望中解放,使他们获得力量发展。
因此,育儿先育己。
二、有爱就是好家长
这让我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毫无疑问是爱孩子的,因为这一点,父母有错出发点也是好的。于是,身为父母,永远没有错。
但是,哪怕我们充满爱心,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做出与爱违背的事情。我们对他们发脾气、抱怨、指正他们。我们用言语和行为、表情表达失望,让孩子感觉不佳甚至惧怕我们,让他们与我们渐行渐远。
可是,明明我们曾经都是那么充满爱心,那么热烈地期待我们的孩子,内心不断告诉自己,为了孩子,我可以奉献一切。这一切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在当下与他们相处,与他们的内心达到同样频率或者又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更不代表我们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焦虑,控制自己的反应或者利用我们的理性和客观去帮助孩子。
因为在现实中,伴随爱而来的还有压力与争吵。我们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会取代最初无条件的爱和欣赏而滋生。恐惧让我们担惊受怕。
孩子需要的是,除了有爱之外,父母对待他们始终如一,在情绪爆发时也能保持冷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被满足,他们要感受自己深刻的情感和内心需求。
而要成为这样的家长,我们的情感工具箱里需要很多工具,爱只是其中之一。要提供孩子健康成长所需,我们要有相对平静的内心、完整的自我、敏锐的自我觉醒意识。
爱孩子,要能够看见、接受并且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让他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放下评价,放下附加条件。只是看见、无条件接纳、欣赏、信任、真心接受他在当下的样子。爱孩子,不控制、不取悦,有界限。
所以,请记住,爱只是个起点。父母不要以爱之名,却行伤害之实。
三、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这句话乍一看没错啊。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她认为追求快乐有几个问题:
1、把快乐当目标基于的是当前缺乏快乐,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所没有的,而不是宇宙已经赐予我们的丰盛资源
2、生命不会永远是快乐和舒适的,把快乐当作结果,或者衡量幸福的标准,这是给自己和生活的关系设置很多条件,无法获得内心安宁。
那些不快乐(或者说痛苦)的经历,也是生活的馈赠,同样能给孩子带来价值。只希望孩子快乐,而见不得孩子遭遇任何痛苦,遇事急忙挺身而出的父母,剥夺的是孩子对生活的当下体验。
我们可以教孩子找到自己强大的内心,来度过不愉快的经历。只要我们允许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经历里,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坚强,并拥有面对人生起落的力量。
去看那些年幼的孩子,他们开心就笑,难过就哭,因为他们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即使生活并不按计划进行。在4、5岁以前,他们总是能够抓住生活中纯粹的喜悦。因为那时的他们享受当下本来的样子,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唱就唱。
孩子是我们快乐的老师。而他们是否能够快乐,取决于我们是否让他们做自己。如果我们不去阻碍,允许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生活经历里,他们可以自然发展追逐梦想的决心,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坚强有力量,终有一天,有能力面对人生的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