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误解来自于每个人看问题的的角度不一样,化解误解必须有一个人主动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
但是工作中这么做似乎是不对的,比如别人明明是错的,我们还要去包容他(比如客户),那么就算你是个好人,也是对工作的不负责,这么做眼前能糊弄过去,久而久之大家都一拍两散。
如何化解工作中的误解呢?我们先看看工作中都有哪些误解。
首先,互相不明白工作目的,用错了策略,导致双方驴唇不对马嘴。
三国演义,袁谋士田元皓,强烈建议袁绍养精蓄锐不要和曹操硬拼。其实他是想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拖死曹操。
而袁绍呢,认为他以为自己怕了曹操,不但不听他的,还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是一个互相不明白对方具体什么意思的例子。你态度太强硬,别人把你的建议当威胁,那么他就会把枪口对准你,把屁股对准敌人。
其次,不明白各个岗位的诉求都是什么,就不可能明白别人的意思。
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故事,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0,数学老师说这是零、英语老师说这是欧、语文老师说这是句号、体育老师说这是个球、化学老师说这是氧原子、物理老师说这是初始速度、计算机老师说这是计算机语言中的“false”或者“空”。
所以,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一样,他面对同一件事的诉求也不一样,财务考虑的事情永远不会和销售一模一样。
好,那我们来讨论一下,避免误解的一点点心得。
第一,态度比能力重要。
一般情况下,别人必定是先肯定了你的态度才会肯定你的能力。如果不是态度太过于嚣张,我想袁绍还是愿意多少听一点那些非常好的计谋的(还有一种情况可以嚣张一点,就是袁绍比你职位低而且确实犯了错的情况下,但是也要对事不对人,也不要翻来覆去的说,一份邮件、一分钟批评足矣)。
不是说能力不重要,而是说只有能力没有态度,死的快。
第二,不要用自己的诉求,栓住别人的岗位职责。
职责和效能永远是一个岗位应该考虑的,而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你即使说了,要么事情没你说的那么简单,要么状况没你说的那么肤浅。
你可以和别人讨论,融入你的需求,但是不要做主,让别人必须按照你的方法时间,满足你的需求。
第三,在说自己的诉求给别人的时候,需要包装一下,包装成别人的理解。
可以是打开有惊喜的礼物,让别人很自然的顺着你的意思,引出你的诉求,从而认为这些事是他们想到的,就应该帮你做到、也可以是其他,不过我只会这一个。
遵旨,是把话语权交出去,比如可以用法律法规,各种社会现象,行业通病等,让对方很自然的想到你想让他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