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五)
身披“斜杠”,“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书中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我的感悟:
这应该是《论语》中最短的章节了,是“为政篇”第12章的内容。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君子不器”。
所谓“器”即器物、物件、东西。君子一旦成为一个器物,就有局限性,就变得脆弱,比如一把斧子,只能砍、削,却不能锯;一个玻璃杯,掉地上会碎。可见,“君子不器”是指做人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要学会几个方面的特长,同时做几件事情,拥有几个手艺。社会是不断变化前进的,世界是无常的,如果只懂得做一件事情,只会一个手艺,那么就可能随时被公司淘汰,被社会淘汰。
二三十多年前,我国几十、上百万的国企职工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纷纷下岗;前几年,乡镇机构改革,大批端了几十年“铁饭碗”的乡镇干部们一夜之间也下岗了……这些下岗人员中,是工人的,只会工厂里的一种技能;是干部的,好像一种技能都没有,但他们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社会,而现在却面临生存的困难,他们痛苦、愤懑、不安、彷徨……这就是君子器之。一个人守住一成不变的技能或工作过一生,能不脆弱吗?
孔子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可以全方位发展的人,做一个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一边创业一边唱歌,一边坐办公室写文案一边炒股的“斜杠青年”。这样的人生才能不怕挑战,才能不会再走向脆弱。
孔子本人就身披“斜杠”。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既可做官,还可教书、著书。此处碰壁,他处寻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永远都是杠铃式配置,他对于人生有着多手准备,永远都生活在一个拥有丰富选择权的世界中,具有反脆弱的弹性,这就是“君子不器”。
纵观古今,历史上的“斜杠青年”不在少数。宋代著名大家苏轼便是“斜杠青年”的典型代表。他真真是一位才子,吟诗作赋写文章,无一不使旁人惊叹,但他并不只拘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苏轼所擅长之事还有很多,但他并不是在每一领域浅尝辄止,而是在各种领域大有作为,深有造诣。
最近几年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小说《三体》,其作者刘慈欣,也可算作一个“斜杠青年”——工程师、科幻作家。刘慈欣是工科出身,在娘子关水电站工作了许多年。在漫长的空闲时光里,他不愿喝茶看报消磨人生,于是决定把那些幻想变成文字。写作这个爱好终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雨果奖获得者,被誉为“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
我喜欢的樊登老师也是一位“君子不器”的“斜杠青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办公司,一边写书,同时还办了一个拥有四千多万会员的读书会。人家即可以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人生,还可以在文字的魅力之下畅游,他不拘泥于一种生活方式,他的人生阅历丰富而详实,充满着不同的际遇和挑战。
当然,“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想成为“君子不器”的“斜杠青年”,并没那么容易,需要“学而时习之”的态度,更需要“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的精神。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自己的未来有多项准备,让自己拥有丰富的选择权,这样才不至于沦为一个脆弱的器物。
让我们身披“斜杠”,“君子不器”,敢于挑战,让生活充满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