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段话很熟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过,而且应该属于朗朗上口。只是毕业工作后,忙于工作的辛苦奔波,都没有什么时间去学习,甚至会为了不学习找借口:没时间,学了没用,坚持不了。
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以前没觉得学习到底有啥用。但是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很多公司面临倒闭,很多人面临失业,呆在家几个月没事做,没有收入,这个时候,学习技能反而显得尤为重要了。就蒙心自问一句,离开了这家公司,你还有其他可以傍身的技能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就要问问了,真的没有时间学习吗?还是在为不学习不想成长找理由找借口呢!
如果学习,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的有用吗?之前学过的还能记得多少内容呢?
所以古人说要在适当的时候把握好时机,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学与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就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能思考的就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没有系统的知识只会陷于迷惑。所以,学与思要并重,书本是人人可念,但是每一个人念完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得,这样才能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这个和现在的输入+输出的科学方法是一个道理,光学不用,没啥用,光用不学,永远不会进步
第三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何在?对孔子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一个,培养德行。他有个学生叫做颜回,也就是颜渊,这个学生非常好学。孔子特别强调过,只有他一个人好学,而他的表现是什么呢?“不迁怒,不贰过”。这都是德行上的事情。他跟张三吵架,他不会去怪李四,这是不迁怒;他犯了过错,以后不再重犯,这是不贰过。这些都是高度的德行修养。
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所以需要修炼。
这第一章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会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怎么办?你要记住一点,儒家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不急着表现。别人往往是因为你的某种表现,才会欣赏你。如果真有能力的话,一旦时机到了,你的才华自然会有机会被别人欣赏到。儒家的这种“愠”,是来自于社会使命感,来源于想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愿望。古代的念书人,他的出路都比较单纯,就是要出来做官,为的是造福百姓,这是儒家思想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