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身临其境,你真的不会明白许多情况的严重程度。刚刚读了一位友友的文章,很有同感,2019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自己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将近20年,或许源于一直在本地做事的原因,没感觉到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有多么逼人,人才结构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对接也不是有太大难度;但经营环境的不断优化所带来的就是企业、行业的整合,有洗牌就会有垫底的,被扬弃的行业和企业势必导致一部分人员再就业。
朋友分析地很到位,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就业市场,想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目前整体经营环境紧缩的情况下,不是岗位朝不保夕,就是人员思变性加剧;企业的不稳定性,提高了人员居安思危的意识程度,危机意识的到来,提升了岗位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对于企业本身的长足发展未必有利,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并不利于企业发展,人心向背,团队建设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人人噤若寒蝉,天天瞅着人员流动走马灯似的,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该走的人就是自己。
企业的盲目用人观,最怕的就是“一家独大”思想,以目前经营环境为由头,以为找工作不是那么简单,而实行粗放式的人才管理体系。这会导致浪费优势人才,滋生不良氛围,形成鱼目混珠的企业乱象,结果就是好人走了,滥竽充数的得势。
企业的“老牌劲旅”自我感觉良好,凭借自身多年熬出来的地利优势和人脉资源,抓住了企业“短板”,自以为企业离开他就不能转了,趾高气昂的神态成了“唯我独尊”,不仅拒新人于千里之外,老板似乎也要忌惮他三分,长此以往,公司上下都把他们错认为公司离不开的人才;其实,他们的存在才是公司最大的隐形损失,也是企业短板,对公司管理和危机形成威胁的正是所谓的这批“元老”。
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退出市场,团队也不吃香了,合作共赢都受到了挑战。原来那些遥远的,看似新鲜的、不可能的,如今都时刻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倒是那些灵活的,领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产品、思维,只要你敢想、敢干有路子,就能趟出一片天地来。那些考察,迂回......都是私下里下功夫,当你名正言顺地去进行那些堂而皇之的项目时,别人可能早就先行一步了。“功夫在诗外”,如今没有人再大张旗鼓地去闹腾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了,捞干货,你都不一定能跟上趟。
求稳和等死有时候是一个道理,这不是说狠话,也不是吓唬人。什么叫稳,如何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命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坐吃山空肯定不行,拿着“稳定”说事而一味抱守残缺更不妥。
企业不敢说“是老大”,你更不应该“妄自尊大”,离开企业,你可能一文不值。平台的价值还是要看到的,站在谁的肩膀上说话要清楚。那种“走到哪里都一样赚钱,到哪里都是干管理”的思想靠不住了,“此处不留爷,出门可能连孙子都做不成”,就这么现实,就这么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