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罗春燕
【论文打卡次数】8
【论文打卡时间】2025年5月25日
【论文摘要】1.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分解为“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两大主题进行课程内容组织,形成大概念主题引领、大单元情境带动、大问题活动推进、大任务应用迁移、大项目进阶评价的教学路径指向,以期为地理学科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借鉴。
2.困境:一是在国家安全的内容组织上,缺乏明晰的结构体系;二是在国家安全教学中,面临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获得情境迁移能力的难题。
3.以“大概念—大单元—大问题—大任务—大项目”的逻辑展开。
4.《碳循环和碳减排》案例:“2021年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这一真实社会情境,了解美国“加入—退出—再加入《巴黎协定》”的过程。过首次加入《巴黎协定》,从协定中认识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所需采取的碳减排措施”这两大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实现大概念教学的“问题—活动—进阶”。教师可通过“了解校园的碳减排措施—认识中国冬奥会的碳减排措施—调查本土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挖掘各国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等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应用碳排放的不同形式与危害、碳减排国家安全的不同影响等知识,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区域碳排放过量问题的能力,逐步加深学生对“碳循环与碳减排”这一学科概念的理解,以期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认识、掌握碳减排的解决办法。
5.《资源与国家安全》案例:通过俄乌战争爆发后我国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社会现象,引出我国石油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点明资源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可行性资源安全保障措施受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2020年众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以确保国内用粮。基于此,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进而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掌握为保障粮食安全而采取的耕地资源保护措施利用海南省设三沙市,并将永兴岛开发成为市政府驻地的案例,认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途径,明确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国土安全、主权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关系。
6.陈国祥老师的看法和分享:关于选必三的内容,谈自己的几个观点: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很重要,也是国家发展与改革的热点与难点。2.框架体系的建设。一线教学感到较大困难,很大的原因是框架体系未能建立起来。框架体系建构的难度,一是分类,资源的分类、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分类,课标还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如粮食安全是不是属于资源问题?能源安全是不是仅属于资源问题?海洋空间与海洋资源的关系?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分类?目前课标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国家文件标准还是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二是方法。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不只有地理。一方面要看到地理学科提供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运移”方法论,也要吸收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产权、需求-供给、市场配置、用途管制、法律建设、标准化等方法,形成整套的体系和模型。三是关系。既要把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动融入国家安全的理念。也要讲出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学具体内涵,什么风险,如何预警,哪些措施等要说清楚,也会生发出个人安全、区域安全、人类安全的意识。3.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深入实施,对于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平时要了解各种资源环境政策背后的国家意志和底层逻辑,结合具体案例开展教学设计。
【论文感悟】第一次上选必三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很散,没有思路把内容架构起来。上课时候政治性较浓,地理味缺乏。通过这篇论文的学期,明确了可以把国家安全的大概念分为“生态与国家安全”和“资源与国家安全”两个子概念,再从“生态环境安全”“碳循环与碳减排”“自然保护区”“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保护措施”等学科概念分析“生态与国家安全”。有了不断细化的子概念,会让教学更有抓手,然后找到一个真实的情境,对相关的概念展开问题设置,这样的方式会让整个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碳减排和碳循环》时以美国两次加入《巴黎会议》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