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于永正老师《白杨》象征手法的教学(2021001)

一、本节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在我的课堂上,对于文章写作手法的教学,一般都是直接告诉。在《白杨》这篇课文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呢?

我认为于老师以问题展开教学,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聚焦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终水到渠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一、问题即目标

刚导入课文以后,于老师就让学生看课题说一说,你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什么问号。

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白杨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

3.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

这三个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又是学生心中的移窦,还是解读这篇课文的路标。

学生提出问题以后,于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于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

先解决第3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写的是新疆大戈壁铁路两旁的白杨树。

这一问题的解决,让我们知道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特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是茫茫的大戈壁。这一问题的解决为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接着于老师让学生们说一说,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得出白杨树的特点——高大挺秀。

通过“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中“秀”与“拔”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品格,自然过渡到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他只是写白杨吗?”让学生明白作者明写白杨,写它如何高大挺秀,其实是暗写人,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于老师的课堂看起来非常简单,环节设置简单——读文、理解、迁移,其实却充满智慧。

二、引导即策略

师:读了这几个小节,我们知道了白杨树又高又大又挺。——直,就是挺。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来形容白杨树?用“高大挺拔”不是更准确吗?“秀”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美的意思。

师:白杨树大家都见过,它是极其普通的树。它美吗?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体会。

(生自由读第1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美?

生:大戈壁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这里,而且很茂盛,绿油油的,当然显得特别的美。

师:是啊!绿是生命的颜色,绿给大戈壁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希望啊!作者用“高大挺秀”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是,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也就是说,它仅仅外表美吗?

生:不,它不但外秀,而且内秀。

师:对!白杨树还有高贵的品格。它有什么高贵的品格呢?请读读第14段。

(生自由读第14段)

师:同学们,这就是白杨树的高贵品格!让我们认真地朗读这一节,把它记在心里。

像这样的引导,课堂上无处不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于老师用一种非常自然,甚至是近似于平淡的指点,使学生充分领悟了本课明暗两条行文思路和借物喻人手法的高妙,使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从而获得了一种难以描摹的发现、探究和寻找的惊喜。

三、造段即运用

当学生明白了白杨树的品质,知道了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后,于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书上要求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两个小句子太简单了,咱们来个造段,写一段话,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咱们称他为杨叔叔,他可以是一位军人,是一位工人,是一位大学生……等等,只要别忘了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就可以。

学生们在于老师的指点下,顺利完成了举一反三式的迁移!拓展环节中的“造段”练习,把读与写完全融为一体。这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

我们平时的课堂,有时也会拓展延伸,让学生写作练习,但是,有时只是为了做到拓展而设计,没有想到让学生既做到写话,又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关于“借物喻人”等象征手法运用到文章,到底该怎样教学呢?

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明白物的特点与品质是关键,找到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切入点最难,也最关键。

最后的写,于老师的处理极其精彩,化用教材提供写作材料。让学生的写有技术指导,更有写作素材。

平时咱们的课堂,学生为什么练笔困难?因为没有技术指导、没有写作素材、没有表达欲望。

好好思考,整体把握,构建骨架,搭建骨肉,注意细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于永正《白杨》课例研讨 梁娜茹 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于永正老师教《白杨》这一课,第...
    在水一方198158阅读 3,398评论 0 2
  • 话题: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于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
    微雨A阅读 1,826评论 0 1
  • 一、于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生字识写的? 1.关于识字 关于识字写字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第一条,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付军丽阅读 1,456评论 0 0
  • 于永正老师教学课例的《白杨》研讨! 《白杨》是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课中,于老师的课例中值得学...
    河南张俊红阅读 3,688评论 0 6
  • 于永正课例研讨《白杨》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话题: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一、...
    李丹720阅读 2,71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