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课例研讨《白杨》

于永正课例研讨《白杨》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话题: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一、质疑课题,自学自悟(埋下伏笔)

发现是创造的开始,疑问是智者的明灯。对于课题的质疑。于老师在上课初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什么问号?根据学生的回答于老师板书出了相应的问号:

白杨有什么特点?(中问号)

作者为什么写白杨?(大问号)

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小问号)

以问促学,这三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教学也就从这里开启。从罗列的这三个问题和于老师相应的问号的大小,也能够读出三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此处为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埋下了伏笔。

既然是学生心中的疑问,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们一致回答:我们自己解决,自己读书思考。为此于老师甚是开心,课堂本就应该是学生的主战场,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自读自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运用。

这三个问题贯穿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的质疑不断推进,于老师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搭桥架梁,感悟内涵(双线并进)

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是引导学生感悟白杨树特点的片段了。在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的特点的时候,于老师将课文的范围聚焦到3—14段,并且指明有一个词可以概括。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朝着一个大体一致的阅读目标努力,目标相对集中后,精确度必然会大大提高。

让我想到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是圈定阅读范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答题。当然,这是一个训练过程,训练学生的阅读敏感度和答题敏感度,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在这一环节,于老师“搭桥架梁”让学生感悟“高大挺拔”和“高大挺秀”的区别,抓住“秀”字引出“外秀”和“内秀”,体会白杨的高贵品格。

接下来于老师将目光瞄准“又沉思”进行提问,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这位叔叔两次沉思的内容,从白杨的品格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使学生充分领悟了这一课明暗两条行文思路和借物喻人手法的高妙。让学生在发现、探究和寻找中收获更多。

三、活用技巧,造段练习(迁移训练)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白杨特点的时候抓住两处关联词进行训练。

书上的要求是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此时于老师将迁移训练升级,由“造句”提升到“造段”,并且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一些场景设定,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行“造段”练习。在于老师的指点下,学生更是联系实际顺利完成了迁移训练。

于老师当堂评改,或激励,或修改,或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一环扣一环的铺垫,对“以物喻人”的写法也理解的更深刻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于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生字识写的? 1.关于识字 关于识字写字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第一条,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付军丽阅读 1,456评论 0 0
  • 于永正老师教学课例的《白杨》研讨! 《白杨》是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课中,于老师的课例中值得学...
    河南张俊红阅读 3,688评论 0 6
  • 文/丹老师 一、生字识写,悟其语 不管所处哪个学段,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语文课程标准》对...
    李丹720阅读 876评论 0 0
  • 西北高原上有一种极普通的树,它没有绿树成荫,没有繁花似锦,而茅盾先生却满怀敬意地为它写了一首赞歌。这首赞歌就是我今...
    安_5b48阅读 10,119评论 0 2
  • 记得在一次新课程培训课上,一位老师说过:我们要让学生读点“硬气”的散文。比如,鲁迅的,比如史铁生的。我想,所谓的硬...
    一棵树66阅读 5,464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