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出电影般生动的人物描写,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用电影的视角去观察人。
关于视角,低年级(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可能还不太理解,那么,首先就要跟孩子讲明白什么是“视角”。可以将一个水杯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从上、下、左、右不同的角度去将这个水杯的形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将不同角度画下来的水杯形状做一个对比,让孩子形象地明白:视角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然后,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人和水杯等物体有什么不同?
没错!人跟静止的物体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动物”,是会“动”的!要将会动的人用文字生动描写出来,最关键就是要写出活力和动感。采用“先远后近”的视角顺序,无疑会大大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让孩子观察一个从远处走过来的路人,并让孩子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讲讲他都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人。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从远到近描写人物的规律,可以给出孩子一些掌握规律的关键词,如:身高、胖瘦、穿着打扮、走路的样子。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在特定文章的特定时间里,要做一般性人物特征描述时,尽量要写出人物惯常的样子,而不是那一个时间点、出现在那个地方的特殊样貌。
身高、胖瘦不会短时间改变的,说出来一般就是属于惯常的样子,但穿着打扮要写出人物惯常的样子,就不能这样写:“他今天穿了一件大棉袄,裤腿肥肥大大的却还短一截儿,露出瘦瘦的脚踝”,而是要这样写:“印象中,每到冬天他总是喜欢穿一件大棉袄,裤腿肥肥大大的却还短一截儿,露出瘦瘦的脚踝”。走路的样子不能这样写:“他一瘸一拐地朝我走来”,而是要这样写:“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为了让孩子真正掌握规律,并加深印象,可以在孩子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完之后,用复述的方式,再帮孩子捋顺一下:“他高高的个子,身材瘦瘦的,印象中,每到冬天他总是喜欢穿一件大棉袄,裤腿肥肥大大的却还短一截儿,露出瘦瘦的脚踝,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第2步
先上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