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读书的人只活过了一次,会读书的人,活过一千次人生”。
在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著作《为生命而阅读》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的确,读书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威尔.施瓦尔贝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出版过的作品还有《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等知名作品。
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传记式的书,当翻开时发现我错了。这是一本通过26部经典著作与我们探讨读书与生命的书。作者说,对书的狂热,就是对生命的狂热。
向书寻求帮助
作者威尔.施瓦尔贝说:“回顾我的一生,我一直因各种原因向书寻求帮助。希望它安慰我,逗我笑,能让我分心,带给我知识。”
近两年的密集阅读让我也深有此体会,虽然如今的 网络已经发达到只要在搜索引擎输入想解决的问题,点击回车,只需一秒就会跳出数十页甚至几十页相关答案网页。但是,正如作者所说,关于幸福、痛苦、意义和目的,有关如何让生活的问题,却是搜索引擎给不了我们的。所以经过近两年的密集阅读,也养成了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要找不同的书,希望可以给我答案。而久寻不见之后的不期而遇则是一大快事,这也是网络给不了我们的。
“我是这样读书的”
很多朋友都说读过许多书之后依旧没有长进,问及看过的书就只记得书名,至于书中讲了什么一概不记得。如此阅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无所获,还不如不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的作法值得借鉴。施瓦尔贝在读书时会关注所读书籍在历年历代的回响(影响),书的创作动机与背景,阅读中会留意所读的书和那些书有相似之处,它让人想起了哪些书及书里的哪些人物。
作者也的确这样做了,每读一本书都会去了解创作者在作品之外的经历、故事,以及每本书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如此读下去又怎会忘记书中的内容呢?一个合格的读者在读过书之后会在头脑中开辟一条新的路径,随着阅读的推进,这不断增多的路径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也许有读者会说,我阅读只为了消遣,不为长知识。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读过一本书之后却脑中空空,不是如同进入一座装满黄金的宝藏却空手而归一样吗?如若果真是一无所获,不如不读。
与朋友分享书籍是一种幸福
作者在《为生命而阅读》中讲述了自己曾读过的不同领域、不同题材、不同国家的26部经典著作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影响。事实上,在作者叙述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时有各种共鸣。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读者,威尔.施瓦尔贝最喜欢的作品居然是中国作家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是一本倡导慢生活的书,其中内涵丰富。它被作者称为“最接近自己心中最伟大、并做到与自己瞬间对话、最贴合自己的心、在余生也将继续对话”的书。作为中国的读者,我感到很自豪。
就共同阅读的作品的人物角色的好恶、作品的艺术特点、读后感悟一起讨论、分享,甚至争执,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很羡慕威尔.施瓦尔贝,他有一群可以分享书籍的朋友,虽然会有分歧,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分享实在是世间一大快事。
“阅读是一个避难所”
如威尔.施瓦尔贝所说,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很忙,却不知所谓,我们很害怕错过却又总是无法避免错过。于是我们焦虑、烦躁、甚至抑郁。读书则可以缓解这一切,可以帮我们沉淀心情,让我们泰然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麻烦,避免伤害。
《大卫.科波菲尔》中年幼的大卫在遭到继父的虐待和责难时,只要一读书就会忘记伤痛,忘记生活中的一切不快乐。我们在心疼大卫时也庆幸,幸亏有读书可以慰籍这个幼小而受伤的心灵。
毛姆也曾经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编造一个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
为生命而阅读
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读过的书中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我经历过《查令街十字84号》中美国女编剧海莲和英国旧书图书馆弗兰克因书结缘,历时二十年书信来往未曾谋面的精神之恋;《双城记》中为所爱之人献出生命的神圣爱情;《月亮与奇迹六便士》中年过不惑勇敢追梦的勇气人生;走过了《我想倾听你》的顿悟自省之路……
读书,让我的世界从此丰腴起来,令寂寞人生中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更让我的内心在不同的阅读体验中渐渐成长,不再无病呻吟,不再自怨自艾。读书,让我理性而平静,豁达而开朗。
也许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加我们生命的深度。
我想作者也一定深谙此理,并努力饯行,因为他将阅读视作了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