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种子需要时间,慢慢发芽,此时文字是静默的,村上春树把这段时间叫做”备料“。
当小说终于破土而出,作家就可以起笔了。这段时间,只精心侍弄一株小苗,其余什么都不干。因为一方面,作家需要养成规律的写作习惯,以便身体和思想都可以顺着节拍走下去,若是写顺手就多写几页,没思路就撂笔不干,写到后期没有推动力,很有可能半途而废;此外,长久地保持激情实属不易,写作的习惯就像是点火仪式,倒数三二一后以进入状态。
单纯从数学角度,定时定点地写几个小时,一个十几万字的原稿几个月就完成了。接下来,才是费时耗日、津津有味的部分。原稿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初具规模。
第一步,从头到尾地改写。把逻辑不顺、前后矛盾、时间线错误、人物性格走偏的部分找出来,将它们一一摆平。
第二次改写,从头到尾大刀阔斧地修改,不过相比第一次,这次更偏重细节,目的是让故事的表达更加流畅通顺。
第三步,窖藏。陈酿后的文章,并非因为距离产生美,正相反,这个时间是留给作家的,让沸腾的心情稍稍冷静,以便从客观的角度“养护”自己的作品。这个时候,缺点就大大方方地显现出来。
第四步,夹杂了第三者的意见,也可以说让读者的声音进来。读者难免有挑剔,又挑剔就有批评,有批评、提意见的地方,一定要修改。这是原则。当然,朝什么方向修改,作家说了算。村上春树狡猾地告诉读者,有时候,他会故意向建议相反的方向修改,尤其是,提意见的正是他不喜欢的编辑的时候。
第五步,反复斟酌。由于第四步已经除掉文章中“疙疙瘩瘩”的地方,剩下的,就是咀嚼韵味,调换语序,变更细微的表达。这种“微调色彩式”的变化,会较真到逗号。大多数读者不会太在意,但对于作者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好了,不用再改了。再继续修改,说不定效果适得其反。
于是,到此为止,作品算是完成了。作者算是“已尽人事,已竭所能”了。
村上春树给了所有作者一颗定心丸:修改本身,就是好的;修改出来的作品,将会比之前更好。当然,如果有天赋秉异的作者,能够一气呵成长篇小说而缺少反复打磨的过程,或者粗粗打磨就收到很好的反馈,但时间一久,这些作家们大概会困于贫瘠的文体中了。
所以,如果说温泉水与浴池热水不同,一个是不愠不火沁入五脏的温热,一个是急火但瞬间冷却的燥热,那么高明的小说就是温泉水,能让人体会到“不一样”的暖意,即使“温度”看似毫无差别。
于村上春树来说,维持多年来构筑出的完整写作体系,比单独一部作品更有成就感。
所以,毫不吝啬地投入时间,努力写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好的故事”,比“如果有时间,我肯定会写出更好的东西来”,更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