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用间隔号把数个职业分开。这是个越来越开放、自由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挖掘出自己的多种核心能力,展开丰富多彩的多重职业生活。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母上大人最近的英语班老师,就同时还是一家咖啡馆的老板。我的前同事娜娜,也曾经有过好几年既做银行职员又做韩国代购的特别经历。不少熟识的人都有着正职之外的另一门自己喜欢的兼职工作,两种职业的差异可以相当大,我自己也是如此。
其实,少年时我曾有过这样的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歌手·演员,写写书,拍拍戏,出出专辑。连专辑名字都想好了,“Somewhere in the corner”,把我曾经写过的不少(我自己认为的)经典的歌儿都放进去,“Reborn”,“金黄”,“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也只是想想而已,后来终于明白每件事每份行当背后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也就释然了。
就像我其实是个没有耐性的人,写不了长篇小说,可不像J.K.罗琳那样能写出神一般的《哈利波特》,用文笔创造出一整个虚构的世界。最神奇的是,罗琳竟然还换了个“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的笔名,从魔幻童话故事的笔锋转眼变成了现代推理。同样非常欣赏的一位女作家藤萍,也算是国内极富盛名的言情小说家。年少时女孩儿们看的不少作品都来自于藤大,心中无法忘却的那些记忆里的人物都出自藤大的手笔。她的笔墨也从纯粹的言情,逐渐的转变,有时奇幻,有时武侠,前阵子还出了一本叫做《死亡密码》的推理小说。
文字跨界一向是我觉得有趣的事儿。不过一本书只是一个类型一种风格,还不是那么奇妙的。我更喜爱的是,在同一本书里,拥有多种元素的交织。比如藤大的吉祥纹莲花楼系列,完全不是传统的言情小说,它有武侠,有推理,甚至有血腥与变态,但已经几乎没有言情线;还有以前看过的一篇《阿波罗的愤怒》,明明就只是一本言情小人书,却将神话+言情+科幻+推理的四种元素完美契合。
为什么一定要给书一个框架?为什么一定要给事物一个限制?跨界的存在就是打破这样的思维模式,我相信很多事情都可以不断地融合再创造。不要把自己框住,试试看把觉得无法搭配的食材放在一起,把衣服的背面穿到前面来,走一条和平时回家不同的路。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