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之渊 节选七 记忆的魔障(馈赠)

   就在今天,即2025年5月16日,我看到我自己的乒乓球交流群里有球友充满喜悦的分享了他在北美留学的儿子在雅思考试中所取得的出类拔萃的成绩,在此我向他表示祝贺,也祝贺他的儿子在北美的学业能够再接再厉!


   对此,鄙人不得不有感而发,至于语言学,在我个人看来,除了40%以下个人努力以及科学学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语言生活环境外,另外大部分都要依照语言细胞,也就是个人天赋,归根到底是基因的问题,有人轻易能精通二三十门外语,也有人一辈子连一门外语也学不懂。

   在此,鄙人举个例子,鄙人大学期间曾在本专业之外的外国语大学额外进修过其他的小语种,在所进修的学院的前一届里,出了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咱们称他为“天才师姐”,她精通二十五门外国语,除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七八门语言,还精通另外十几门欧洲国家的冷门外语,包括像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瑞典语,波兰语,捷克语等等,天才师姐的存在,是二十多年前在大学界的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据说她出身在西北小城镇的农村,从小家境极其困难,父亲有残疾,没法下地干农活,母亲也是文盲,下面还有弟弟妹妹靠下地干农活以及缝缝补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全家人都在非常简陋的土坯房,茅草屋内生活,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几个孩子盖一床被子,出门姐弟几个孩子甚至只能穿一条裤子。但是就在这样的家境情况下,她天生聪慧,气宇轩昂,自带主角光环,创造了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佳话,她个人在语言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一种注定的结果,是任何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都无法企及的,她的承接如同多米洛骨牌效应。即便是在当今人工智能盛行,AI 算法,生物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极少有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成绩。即便是存在基因编辑婴儿的情况下,也几乎无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此人对外国语言的记忆能力,表达组织能力,演讲解说能力,地道话,甚至不亚于该类语言的母语国家的语言学家。


   所以,人类的基因是编辑的结果,是造物主的意志,凡是在语言学领域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一部分是前生(那个母语国家的人)的记忆片段,另外一部分是“基因编辑人”的杰作.这里的编辑不是现在的医学婴儿人工编辑,是在更高维度上的赠予式的编辑。可以称作为额外馈赠。


    由此从语言学扩展到其他的任何领域,凡是在该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的大家式的人物,多半除了个人努力,更多是依靠个人的天赋,而天赋就一定是一种馈赠式的给与,有人适合做科学家,有人适合做建筑师,有人适合做哲学家,有人适合做平庸者,有人注定是邪恶之徒等等。人类的大脑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是华丽的呢子面料还是破布早已天定,至于后期的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也只不过是在华丽的服饰上进行的缝缝补补而已,你所继承和拥有的天赋是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时空存在的过程中,在上一个载体湮灭以后,你所能够在记忆层面上所能够最大程度的继承的东西,继而由下一个载体所能够承载之。当然,除了精华,自然也会有糟粕。如果不是这样,天生的智障者又是从何而来?如果天才加上智障者再除以二,结果是不是刚好等于平凡的你我?想必这里就一定会存在一个均衡系数,将不同主体人格在不断循环往复的更高的时空存在的范畴内最终实现一种归一的局面。而高贵与平庸,自豪与沮丧最终都会归一。所以在这个角度上,众生都会最终走向归一的,每个人都会不断地,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承载着自己上一个时空载体中所存储的记忆,不论是美好的,还是噩梦般的,在一个载体转向另外一个载体的过程中,记忆的保存的完整度是有区别的,这就好比“孟婆汤”,有人喝了一碗,有人只喝了一口,有人压根儿就没喝!


    所以在哲学上,伟大的人格主体的归一,是在多元,多维,循环密闭的大时空范畴上的归一,就是一种大同的局面,站在这个多元,多维,循环密闭的大时空的任何一个狭小片段上,观测者是没法看清楚这个最终归一的局面,就好比只能看清楚数列等式的一端,却始终无法看清数列等式的另外一端。这就好比看电影一样,电影的播放都是一个个的片段,只有将所有的片段全部播放完毕,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的每个角色是不自觉的,他们没法形成有效的记忆,记忆只能是展现给电影的观看人。但是观看电影的人是可以选择全部看完,或者节选观看,或者快进,或者倒回观看。

    所以真生的智者,是要如何成为整体电影的观看人,以及播放进度控制人,而不要只做没法保存记忆的电影中的无意识的戏子或者影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