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同学去看了《少年的你》,这是一个围绕校园欺凌事件展开的故事。
我们都恨施暴者,因为他们的行为如同禽兽一般令人发指,我不想去评判这些人,也阻止不了这些人,因为他们不配称为“人”。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令我毛骨悚然,魏莱空洞的眼神,没有任何感情,任何内疚,那眼神充满了欲望,像野兽一般。这是一个高中生的眼神,令人细思极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群高中生围着陈念,踢她,踹他,剪她头发,扒她的衣服,当时,全电影院都震惊了,恨不得冲进去帮陈念反击。那个时候,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正义感。
也有的人觉得,这个情节或许太过夸张,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事。其实,并没有夸张,这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现实远比拍摄的更加残酷。
2016年6月8日,广西柳州发生校园欺凌:两男子用铁锁狂砸踢打女生。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的没”。被打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没有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9人依然不放手。
焦作:女初中生被逼用嘴叼垃圾桶中的冰棍。
………
……..
还有很多
对于施暴者,我希望他们直接去世,大多数的我们其实都是旁观者的角色,所以,今天我想谈谈旁观者。
影片开头,胡小蝶跳楼之后,所有人冷眼旁观,站在旁边看热闹,甚至在群里调侃,所有人都仿佛置身事外,我为这冷漠感到寒心。 电影院里所有人,都感到愤怒,感到不公,心里也许想着,我身边如果有人这样被欺负,我一定会站出来保护她。
可是,如果我们身边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真的,会主动站出来吗?
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在我初中的时候,十二三岁的年纪,班里有一个智力看起来不太健全的女生,她长得很奇怪,邋邋遢遢,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举动,没人愿意跟她做朋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男生开始捉弄她,挑衅她,一开始大家就是觉得好玩,她被欺负好像是在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增色,那些男生喜欢看她被捉弄之后好笑不堪的样子。他在男生碰她之后大喊“别碰我!”,她尖叫,她哭闹,刚开始男生会害怕,可是习惯之后,他们拿这个当笑料。
她还没意识到这只是个开始。
十二三岁的男孩,从不考虑别人的痛苦。渐渐地,一个两个的欺凌者,变成了十几个,甚至全班,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们开始欺负她,在她凳子上倒水,拿走他的书,许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全班没有人站出来说他们很过分,包括我在内,我只记得大家眼里只有——嘲笑、冷漠。
后来她会反抗了,男生碰她,她打回去,吐口水,于是,那些小恶魔真正被激怒了,他们开始扯她头发,抽她巴掌,踹她,撕她的书,甚至,扒她的衣服…可是,没有人站出来。大家习惯了她被欺负,有时候会觉得过分,但是想想也许帮助了她自己也会被看不起。
“有时候,校园比社会更残酷,因为那是一群有破坏力却无容忍度的少年”
我们都怕被欺凌,被孤立。
后来那个女生转学了,她好像就这样淡出了大家的记忆,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也没有人会提起她了,也许提到了,也就会笑着说,哦,那个傻子。
这些校园霸凌事件,以及媒体报道的欺凌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的受害者,选择自杀来获得解脱,而大多数的受害者,都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哭泣,施暴者凌虐完同学,继续无忧无虑的上学,健康的工作,结婚生子,而受害者却要背负着沉重的阴影,终生看不见阳光。
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无辜。
施暴者会说,我当时年少轻狂,而旁观者会说,那与我无关。 大多数的我们,不会成为施暴者,因为我们有底线,可是真正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却是真真切切的旁观者。当旁观者无人作为的时候,欺凌者会有更大的胆量去施加暴行,而当旁观者嘲笑受欺凌一方的时候,更是增加了欺凌者的暴力倾向,毕竟,这等同于变相的支持他的恶行,每个人,都有罪。 旁观者的暴力是隐形的,也是可怕的。
胡小蝶跳楼前,对陈念说,“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面对胡小蝶的质问,我也沉默了。
事实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确实做不了什么。现实中的我们都很有正义感,但能站出来的少之又少,因为我们都害怕成为被欺凌的一方,做好人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们都承担不了这种后果。可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坏人,不去嘲笑,不去评判,不冷眼旁观,不主动施暴。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会给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将来我们作为家长,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诉他要善待他人,给他足够的关心与爱,不要让他成为下一个“魏莱”。
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
在网络上,多给别人一些善意,不要做所谓的“键盘侠”,“杠精”。乔任梁和雪莉已经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