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无声无息地飘了一整夜,凌晨铲雪的人们惊醒了梦中人,耳朵传递给大脑,大脑辨识着昨夜的雪和铲雪的人们。
这种意识是在听到人说"人是被大脑这个分析器予以了很多情绪。”我被他说服了。
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我们开始有分析能力起,就善于动脑分析,儿童时的从心而起的天真无邪越来越少,知识越多分析力越强,有时候离心就越遥远。
不去分析,用心感受,无论是对人对物对事,一切仿佛更加清晰明确。
忙完一天的事,黄昏又至,《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
捷悟第十一 节选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杨修时任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搭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搭好了椽子,曹操亲自去视察情况,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立刻命人把门拆了。拆了之后,他对大家解释说:“这门中加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过于宽阔了。”
【评析】曹操为人多疑,心思难测,而杨修总是能够揣摩出他的用意,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可惜最终杨修的聪明反而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只能说伴君如伴虎。
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王敦率领军队逼近了朱雀桥,晋明帝司马绍亲自来到中堂驻军的地方。当时温峤担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拆掉朱雀桥,可是并没有成功拆掉。于是明帝瞪大了眼睛非常生气,左右随从都感到非常害怕。明帝召集了诸位大臣,温峤到了之后,没有向皇帝谢罪,只是求明帝赐给他酒肉一心求死。王导随后到了,光着脚跪倒在地,替温峤向皇帝谢罪:“圣上天威震怒,让温峤没有谢罪的余地了。”温峤听了这话就势下跪谢罪,明帝也就平复了心情。众位大臣都非常赞叹王导这种急中生智的名言。
【评析】温峤曾经很受王敦信任,后来王敦知道温峤是反对自己篡权的,就以诛杀温峤等奸臣的名义再次起兵,并扬言要亲自拔掉温峤的舌头。温峤后来亲自率军渡河奇袭王敦军,不久王敦病亡,平定了这次战乱。温峤也是脾气上来了,没给皇帝面子直接请死,其实皇帝这个时候倚重温峤也无意真的杀他,所以王导再次充当了和事佬,一番巧言妙语让两边都下了台。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稍微吃了一点,就在奶酪的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给众人看,没人明白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直接打开盖子吃了一口,说:“曹公是让大家每人吃一口,你们还犹豫什么?”
【评析】跟上篇类似,都是解字谜的把戏,“合”就是“人一口”,杨修秒懂。话说,曹操就不能把话说明白?每次都玩这种文字游戏。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曹操有一次经过曹娥碑,当时杨修跟随在一旁,曹操看见曹娥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他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懂。”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想。”之后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现在已解出来了。”他叫杨修把他所理解的意思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所以最终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所理解的答案,跟杨修是一样的,不由感叹:“我的才华及不上你啊,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评析】又是解字谜,据说这个字谜本身是蔡邕出的。话说《三国演义》中,杨修正是因为解了“鸡肋”之谜,惹来曹操的杀意。
王东亭作宣武主簿,尝春月与石头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奕奕在前。其悟捷如此。
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时,曾在某个春天和桓遐兄弟一同骑马去郊游。当时的知名人士都与他们一起骑马并进,只有王珣总是独自在最前面,和众人隔了几十步的距离,大家都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桓遐一帮人游玩得疲惫之后,不久就都坐着车子回去了。结果这些一起来的名流们就好像是随从一般跟在了车子的后面,唯有王珣神采飞扬地行进在最前面。由此可见他的机敏与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