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创业的文章,该文链接:http://3g.163.com/money/article/ANSLTDQ6002552IN.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adaptation=pc
为便于评述,将该文全文贴下,评述内容加括号并斜体,并加有“评”字:
第一款智能水杯1年卖出16万:背后的四个生死难关
2015-04-23 10:25 网易财经
文/金错刀
“智能硬件可能比任何创业项目都要艰难,成熟大公司除外”,这是麦开创始人李晓亮创业3年的最大感悟。
(评:在制造业呆过很多年,第一次听说“智能硬件”这个名称,这个名称可能是相对软件产品而言的。我用回顾手机产品发展历程,来理解这个名词:普通手机-->上网手机(从用户体验看,比普通手机多了上互联网的功能)-->智能手机(从用户体验看,比上网手机多了能自主安装各用应用app、apk),因此有了智能手机这个名称,延伸一下,呃,好像无法延伸出“智能硬件”这个名词,不那么严谨地考虑的话,大概是指,能让人有更多惊艳体验的那一类突破传统功能的产品吧。)
移动创业大潮下,智能硬件无疑是让创业者爱之深恨之切的新兴行业。一方面,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使智能硬件创业成为潮流;另一方面,智能硬件是互联网产品与传统硬件的完美结合,从立项、调研、设计到供应链、资金再到生产、调试、上市,哪怕某个环节出现细微问题,都可能使创业者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所以,智能硬件领域,每天都在轮番上演创业者强势杀入或黯然离场的“好戏”,未曾停歇。
李晓亮是智能硬件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从早期运动追踪器、智能手环,到Cuptime,再到Here、Lemon两款新品,他的创业方向始终未离开智能硬件。其中,Cuptime是李晓亮的得意之作。
身披全球第一款智能水杯光环,对Cuptime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2013年12月在点名时间发布众筹项目,再到2014年7月京东首发,截止目前销量已突破16万个,这对仅有40人的麦开团队而言已实属不易。Cuptime凭什么在冰火两重天的智能硬件大潮中成为一款爆品?
(评:“爆品”这个词很棒,具有一定爆发力以搅动市场、迅速吸引眼球、创造消费需求的,当然也能带来暴富的产品)
李晓亮也说,智能硬件创业处处是深坑。
金错刀商学院本期的案例,用“人性、破坏性”之刀解读一下智能硬件老鸟李晓亮爆品打法。
以下是李晓亮的案例口述和对话(未经本人审阅):
选水杯的痛点:老婆喝水少致肾结晶
2012年,麦开成立之初我打算研究智能水杯,当时团队只有3人,由于移动应用未普及、蓝牙数据传输不成熟,产品一直没有实质进展。2013年4月,我从成都来深圳创业,临行前老婆体检查出轻微肾结晶,病因是她喝水少和运动少,医生说都市白领普遍存在类似情况,建议她多喝水并保持运动。
到深圳后,某天晚上仓库管理员因肚子疼打电话请假,次日检查出患有肾结石。同时,我发现身边很多长期坐在电脑前的朋友有相同症状。当时我心生一个设想:如果知道人体水分代谢量,根据不同环境温度、运动量、体质,再结合精准算法,就能为用户制定科学饮水计划。
找到用户实际需求后,我们正式开始研发智能水杯。为确保用户在最合适时间饮用最适量水,水平衡算法发挥重要作用。计算精确饮水量需要综合各方面数据,包括运动步数和消耗卡路里。由于用户体重、活动量、流汗体质、周围环境各有差异,算法无法做到100%准确性,我们正尝试和医院、科研机构、健康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算法,以获取用户准确饮水量。
我始终认为,Cuptime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养成科学摄入饮用水的习惯,而不是一味追求饮水的精准性,饮用1500ML和1800ML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作为全球首款智能水杯,Cuptime主要用于早期教育市场和培育用户习惯。
第一款智能水杯爆品的四大生死难关
目前Cuptime整体销量已突破16万个,回顾过去一年半发展历程,从产品研发到众筹再到上市,Cuptime延续智能硬件产品的正常发展路径,我总结它主要经历四大生死难关:
一是众筹一半用户来自社交。2013年12月,我们与点名时间合作推出众筹活动,涉及项目运营、包装、推广等环节,使Cuptime在早期获得不错曝光量。Cuptime众筹项目有一项奇葩数据,点名时间项目80%订单来自平台自身流量,而Cuptime流量曲线显示30%来自百度搜索,点名时间自身流量占40%,其他30%流量来自美丽说、微博等渠道,即一半用户通过社交渠道为产品销售带来流量。
二是超声波塑料阻碍产品正常落地。众筹进行时产品尚未量产,虽然完成开模、装配、功能测试等工序,但没有完全满足生产标准,产品落地过程中遇到一个棘手问题。为达到防水功效,Cuptime内胆和外壳需要采用超声波塑料进行焊接,当时超声线焊接不良率过高,早期10个样品8个不合格,后来慢慢降到5个,直接导致推迟一个多月才发货。
(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产品研发的步骤中有一个“过程开发”或者叫“生产工艺设计”。研发进程中工艺工程师(PE)要将生产过程“设计”出来,并预设出各种失效模式(出状况的情形)以及解决、控制办法,超声波不良率高是一种工艺失效,在“过程设计”中应进行充分验证,而不应该将些问题遗留到批量生产时。研发,不是找到各种零件、软件装起来实现功能就完了,还要在研发阶段将能稳定批量生产出产品的“过程”设计出来并在验证无误后才结束研发,转入批量生产。)
三是打造极致产品谋求上市。2014年3月,众筹订单全部寄出后,产品体验尚未完善,为达到上市标准,我们用4个月疯狂改进产品细节,比如修模。
(评:产品需求未研究透彻、未定义准确就会这样。任何体验感觉,都要转化为需求,且必须量化并转化成产品设计标准、生产检查验收标准、产品及材料的质量标准,比如:汽车关门的力度,手机滑屏的力度......)
四是上市初期产能艰难爬坡。2014年7月,Cuptime全面登陆京东,一周狂卖2万台,但产能成为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Cuptime装配难度高,为保证产品品质过关,工厂一条线只能生产500个水杯,一套模具全天不间断输出,一个月最多生产1到2万个,无法满足正常生产需求。后来我们不断优化流程,产能从一天500个增加到2000个,同时新开一套模具,产能才得以稳步提升。
(评:这也是典型的“过程设计”失误,或需求分析失误。模具做小了,或许根源是产品规划阶段的销售预测失误。)
智能硬件爆品法则:4大必修课
智能硬件行业创业3年多,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是智能硬件可能比任何创业项目都要艰难,成熟大公司例外。麦开团队仅有40人,把Cuptime打造成爆品实属不易,我总结智能硬件打造爆品必做到以下4点:
一是智能硬件对创业团队要求高。拥有比任何创业项目战斗力更强的团队,团队各个模块达到全能级别,尽量避免木桶理论的不利影响。从产品角度出发,智能硬件主要覆盖硬件和互联网两类产品,团队必须走软硬件结合的道路,单一传统硬件团队或互联网团队无法搞定。
(评: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们从来没做过硬件产品开发。)
二是技术推动产品落地。从产品角度看,互联网产品问题不大,产品上线后收集用户投诉、反馈能及时修正,但硬件产品截然不同,哪怕产品细节出现小问题,都会导致产品退货严重,这要求我们做产品时更加谨慎,技术层面上具备更强的硬件研发落地和生产制造的能力。
(评:这都不知道,真是胆大。佩服,软件、互联网行业钱来得太容易了。)
三是团队具备强悍的销售或市场推广能力。互联网公司擅长App推广、增加下载量、提升转化率,而不精通硬件销售。硬件主要在线上和线下渠道同时销售,产品上市初期不会广铺代理商、实体店等线下渠道,线上销售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用淘宝推广产品,京东活动排期、上架、物流配送、资金结算等,对团队线上线下综合营销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四是解决资金及对应风险评估。移动创业,三五人小团队、6万便能启动,而智能硬件创业启动资金不是小数。Cuptime一套塑胶模具花费二三十万,一旦产品失败,意味着前面所有投入都白费,更别提拿钱备货。如果备货1000台Cuptime,每台给工厂200元,单次投入高达20万。同时,我们必须做好对应风险评估,评估产品何时生产,存在哪些潜在风险,都对创业团队提出严峻挑战。
(评:这个也是研发计划的重要内容。)
智能硬件创业处处是深坑
2012年6月,我们开始做第一款产品,到运动追踪器和智能手环,再到放弃手环改做Cuptime,直到Here、Lemon两款新品。整个过程下来,我认为没有任何办法能消除硬件产品落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苹果在创新过程中也会不断犯错,区别在于苹果团队有能力预见和应对各种坑。
(评:呵呵,这是团队最起码的能力,苹果的核心可不是这个,苹果的核心能力如果在这儿,哪里成得了苹果。这是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比如文科生、程序员......)一定要在消费类硬件产品上创业,其能力圈问题。)
有人说代工厂是个坑,我并不认同。麦开与代工厂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我认为代工厂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双方在生产过程中的配合度和经验支撑,决定产品落地质量和效益,前提是双方谋求共同利益并找到合适供应商,而非单纯依靠私人关系。
早期我们找代工厂合作,前后跑了近30家代工厂,最后才敲定现在合作伙伴,双方配合高度默契,从2012年一直合作到现在,我反倒认为如果与其他20多家代工厂合作是个坑。
同时,硬件产品周期很长,智能硬件要求创业者投入时间和代码堆积,也会遇到各种磕磕碰碰。早期运动追踪器和手环的经历,使我明白定义一款产品,各种小细节容易让团队失去宏观方向,这是智能硬件创业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现在我在打磨新品过程中不时抬头看一下,更多思考宏观层面忽略的问题。我认为创业者一定是不断踩坑,坑踩多了慢慢就不会再踩。
(评:产品定义阶段时间长些,好过开发过程的反反复复,越往后修正成本越高。这里还是需求分析问题,包括体验转换而来的需求。)
智能硬件为何频频出现伪智能、伪需求等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市场环境宽松自由,越来越多的孵化器降低创业门槛,越来越多的工厂帮助创业团队生产产品,甚至订单量不多;同时,触达用户越来越便捷,电商平台帮助产品找到早期用户。相比过去,智能硬件创业变得更容易,行业发生泡沫的可能性随之增加。比如,1000家智能硬件企业中只有200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剩下800家产品则是创业者YY出来的伪需求。
(评:这一点总结很重要!)
二是很多智能硬件产品首次被提出,比如Cuptime是全球首款智能水杯,产品在定义或制造之前未经过成熟市场调查,加上产品研发技术受限,使创业者做产品不能切中市场和用户需求要害,用户实际体验后未达到完美级别,仅围绕伪需求死磕,最终导致产品销售惨淡。
智能硬件创业门槛一降再降,一方面说明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媒体愿意报道智能硬件创业者的生存现状,使一些优秀团队或产品有更多机会被外界关注,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就算过程中出现泡沫,因为泡沫或伪需求是对行业利好的正常现象,也是智能硬件行业向前推进的必经之路。
作者:金错刀
(评:做制造业实体很辛苦。文科生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定是很有情怀。比如罗永浩。:))